若说中国的吃,秒杀世界其他所有地方,没有人不同意吧。地大物博,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八大菜系就是典型的代表。
从北到南,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可惜,还是有些省份没有包含在其中。
比如海南,是除了北京之外,被网友们吐槽“美食荒漠”最多的地方。
在我去海南之前,说实话,对于吃,我是没抱什么期望的。毕竟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海南菜里,似乎除了文昌鸡和张艾嘉电影里的《海南鸡饭》,想不起来其他的。
即便是这两样,我也是在东南亚吃到的。
直到我去了一趟海南,当地的美食刷新了我刻板的印象。
作为一个把吃和玩看得同等重要的旅行博主,我必须要负责任地说,海南是一个美食孤岛,而不是荒漠。
1. 老爸茶:海南人的生活方式
去过海南的人,肯定都知道“老爸茶”。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游客,在海南,你却找不到一个带“老爸茶”字样的门面招牌,也很容易忽略路边那些当地最火的老爸茶馆,以为只是个乱哄哄的小吃店。
从文昌过琼海到万宁,到儋州再回到海口,我们这一路,从大城市到小乡村,遇见最多的就是老爸茶店。
让我最吃惊的倒不是数量多,而是人气旺。无论是早晨还是下午,每家店铺里都坐满了人。
三五成群围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奶茶、咖啡或柠檬茶,互相之间兴高采烈地聊天。饿了有西式甜品——种类齐全的面包和蛋糕,还有中式茶点——萝卜糕排骨包蛋散煎饺……
这厢咖啡提拉米苏,那厢一碗海南粉,在这小小的店里,丝毫不觉得突兀,反而很和谐,似乎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与老爸茶的历史有关。老爸茶源于二十世纪初期,一批下南洋的华侨回乡投资的同时,带来了西式的茶餐店,慢慢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在著名的侨乡文昌,很多老爸茶的店名就叫做中西茶饮店。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旺溪中西茶店,招牌芋头酥太过火爆,需要提前一天预订。
至于为什么叫老爸茶,到过的人都会心一笑,一副懂了的表情。
推门进入一家老爸茶店,喧闹、嘈杂如菜市场般熙熙攘攘。从那份闲适和从容就看得出来,光顾的十有八九都是老客。
好不容易找个地方坐下,周边人大多是抠脚大叔,打眼转一圈,女性在烟雾缭绕中是稀有动物。老爸茶,名副其实(海南人口中的“老爸”泛指年长男性)。我只是想知道:老妈都去哪了。
“老爸茶”还有个说法——早年海南人主要以打渔为生,男人通常天还没亮就出海打渔,中午之前就完成工作回来了,下午闲来无事就聚在一起喝茶吃点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海南这种独特的文化。
是文化,对于海南人来讲,老爸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壶红茶,一个炸鸡翅,一个排骨包,十几块钱就可以待整整一个下午。
有点像粤式早茶的一盅两件,可随着旅行的深入,越发地觉得粤式早茶和老爸茶大有不同。
首先是名字。粤式早茶一般都叫XX茶楼,开在闹市中心,地方较大,几百平很常见,装修也是考究。老爸茶则不同,叫的都是XX茶店,隐藏在老城小街巷的犄角旮旯,大多店铺较小,店内没有什么装饰,相比显得寒酸的多。
其次是茶。广东人叹早茶,上来先要按照人头选茶:碧螺春、铁观音还是普洱,桌上全套的茶具,旁边一个一直保温加热的电热壶,还没吃茶点,架势摆得很足。
老爸茶则简单得多,甜茶是主角,一壶红茶,杯子底是一层厚厚的炼乳,且喝且加且搅,别有风味。
热天的时候,冰柠檬茶、冰咖啡也是常见的饮品。
接着是食物。相比粤式茶楼,海南茶店出品的点心少了几分精致,却多了几分温情。
于我,最重要的区别是感受。老爸茶随意,家常,恬淡,可谓是粤式茶楼的平民版。吃广式茶点,总觉得很正式,每次都要专门去吃。老爸茶则是走到哪里,渴了、累了、饿了,街边随便一坐,就像是一个歇脚的驿站。
难怪有海南的朋友说,“海口人的命,是老爸茶给的”。
我们在海南两周,三个城市前后刷了不下十家老爸茶。从文昌的旺溪和清泉,到琼海的陈香园,再到海口的恒兴发一品茶园小巷茶店。
单就味道客观来讲,没有什么特别,每家店大差不差,部分店有自己的特色,但大部分店卖的食物也都差不多。无非是那些常见的各种糕、饼、面包、炸货、粉/面等。
老爸茶真正的主角,不是旅途风景,也不是口舌之欲,而是仅供消磨的光阴。
若问本地人哪家老爸茶最好?他们总是不约而同地选择自家楼下那家开了多年的,可以跟熟悉或刚认识的朋友聊聊家常的店。
2. 海南粉:开启海南人的一天
除了老爸茶,如果说还有什么食物可以代表海南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么非海南粉莫属。
在我国数千年来的饮食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在米粉的江湖里,常被湖南和广西霸屏——湖南名气响亮的有长沙米粉、常德米粉和衡阳鱼粉,广西则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和南宁老友粉三个王牌,海南米粉从未有过姓名。
在中国的嗦粉版图上,海南的粉和它的地理位置一样,是被隔离的孤岛,并没有很好地传入内陆。
海南各地的米粉,种类丰富繁多,有着各自独特的味道。相比湖南和广西,丝毫不逊色。
清晨,阿松来到了海口骑楼老城区一个狭窄的胡同里,坐在拥挤的三姐小店里,用海南话对老板说,“来一碗海南粉”。
他已经在这家店吃了二十几年,变的是额头的皱纹,不变的是味道。端上桌的,是一碗细细的包罗万象的腌粉。
这里的“海南粉”并不是海南所有的米粉,而是用“海南”冠名的一种米粉。
豆芽、酸菜、竹笋、猪肉丝、牛肉丝、爆花生米、葱花、香菜等,拌上勾兑好的卤。
再加一点海南特有的黄灯笼辣椒,酸甜辣咸鲜爽,五味齐聚,具体的味道难以言说,有点印度调味的冲撞,但又没那么强烈,互相融合的恰到好处。
末了,余一点粉,加一碗海螺清汤,一口下肚,余味无穷。
腌粉其实就是凉拌。海南不少地方的米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最典型的就是儋州米烂,米烂其实不烂,也是一种腌粉。
跟海南粉类似,儋州米烂同样是细粉,同样是种类繁多的配料,但比海南粉还讲究。
据说正宗长坡米烂的配料分大料和小料,大小料各配七种食材。
大料中有牛肉干、花生粉、猪腩、炸虾米、鱿鱼干、豆角、酸菜;小料则由蒜头油、葱花、辣椒、酱醋、酒糟、姜等材料组成。
是否有如此多的配料,我没有细数,但脆的豆角,咸香的炸虾米和鱿鱼干,脆的花生米,喷香的蒜头油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来一大口,米烂软滑清淡,相比丰富的始终占据主味的硬的配料,似乎弱化了很多。吃起来,也有些迟滞,不爽利,毕竟海鲜干,你需要细嚼。
单从米粉来说,我倒是觉得和广西的生榨粉极其相似。
与海南粉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没有那勺卤了。不管怎样,我都爱吃。
胖阿姨(米烂)上过《早餐中国》,非常热情,味道也是惊艳,值得一吃。
腌粉这一大类里,还有来自文昌的抱罗粉不可小觑。
和海南粉、儋州米烂相比,抱罗粉更粗更圆,颜色呈半透明状,软而韧,一截一截的,有点像粉条。
望城正宗抱罗粉是一家百年老店,就在骑楼老街的转角,非常显眼。
可汤,可腌,但据说能做半汤半腌的,他家的传统技艺是独一份。
我们点了一份汤的,一份特色半汤半腌的。汤的味道清淡,汤是一直炖煮的原汁原味的牛骨汤。
半汤半腌的味道稍嫌厚重,卤汁粘稠浓郁,像是勾过芡的。粉有明显的葱油味,越吃越香。码是炒过的类似牛肉干的口感和味道,别样的咸甜。
友情提醒,黄辣椒酱要慎放,实在是辣得太给力。谁说海南人不吃辣的。
还有一种粉令我印象深刻。宽的扁粉,晶莹洁白,汤头味道鲜美,很熟悉,让我想起在长沙米粉街嗦的粉。那就是万宁后安粉。
据载,后安粉从宋就开始流传了。其精华全在汤上,用猪骨、猪大肠内脏熬制,加入少许海鲜打底,慢火细炖,鲜度可见一斑。
粉盛于碗中,再加肉片、鸡蛋、葱花等简单辅料,注入浓浓的滚汤,香味四溢。
吃完粉和肉,汤也要喝掉,这才是打开后安汤粉的正确姿势。
海南的粉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三亚港门粉、陵水酸粉、嘉积牛腩粉、灵山粉等。实在是时间短、度量小,我们没有一一品尝,也就不赘述了,留点盼头,再次再来。
在海口,最常见的是倒不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特色粉,而是一类未被正式命名的海鲜粉(暂且就这么叫吧)。
它实在是太过普通,没有特别的调味,没有虚头巴脑的配料表,也没有考究的汤底。只是把大海的味道,都装进这碗米粉汤里,一切都圆满了。
无论是老街大榕树下140元的庄家食府龙虾粉,还是海甸岛上30块一碗的天恩早餐海鲜粉,都是扎实的真材实料,龙虾、皮皮虾、螃蟹、海虾、各种贝壳应有尽有,粉只是配角,作为碳水的补充。
呷一口汤,带着一丝丝大海原始的咸腥味,接着舌头、口腔就被前仆后继一浪一浪的鲜所包围。所谓鲜掉了眉毛,就是这种体验吧。
粉的美味,是流淌在海南人血液里最深刻的记忆。对于我们旅行的人,也是不能错过的美食之一。
3. 海南菜:享食物的原汁原味
处于中国的最南端,海南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历史上长期归广东管辖。
同属岭南文化,海南的食物与广东类似。讲究原汁原味,喜清淡,不放太多的调料,也没有特别的烹饪手法,精华就在于食材自身。
法宝也只有一个:新鲜。
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大海的馈赠。近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补给着海南岛的饭桌。海南人吃海鲜方式很粗放,白水煮开,大刀砍成三两块,和鱿鱼虾贝一起倒进去,开锅蘸酱料即可。
吃海鲜,潭门老渔港在海南占有一席之地。出海的渔船,价格倒不一定便宜,贵在新鲜。
海南不光靠海,也临山。山野之间,有泥土中生长的特色野菜,也有养殖的鸡羊牛鸭。
做法都是一样,白斩、清蒸(炒)或是白灼,都以不破坏食材的本味儿为原则。
就拿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其他三个名菜: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也是“鲜”的代表)来说,白斩或椰子鸡火锅为最佳。
半只白斩鸡,一碗淡黄光亮的鸡油饭,一碗鸡汤,是海南人的例餐。
海南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最好的鸡来自文昌潭牛镇天赐村,也是文昌鸡的发源地。
我在这里吃到了久违的鸡香。由于kk不喜吃鸡,但来都来了,还是找了家人气较旺的店,品尝了椰子鸡火锅。
只见店家现场砍开两个足球大的椰子,椰汁水和大片的椰肉一股脑儿的倒进锅里,待锅开后,把大卸八块的鸡扔进去。
蘸上加了青桔汁的简单蘸料,咬一口,肉嫩而不烂,皮脆而有韧劲,肥而不腻。跟日常吃到的相比,肉更加紧实,味道还不错,有鸡味儿,跟大城市吃到的洋鸡确实不同。
在文昌老街沿江西路的一栋居民楼下,并排三家三角街文昌鸡店,招牌宣传标语都差不多,号称百年老店。路过的不妨一试。
文昌除了产鸡,还是椰乡。
每天一个清凉爽口微甜的椰子是我们的日常,以椰子作为清补凉和椰子冻等甜品满大街都是,最让人惊艳的还是要属琼菜里的椰子船。
椰子开口,把浸泡好的糯米填入椰盅,再灌入白糖、椰汁、鲜奶,最后用椰盖封口小火慢炖。熟后,切片,就成了一艘艘晶莹透明、状如珍珠的椰子船。
椰肉与糯米完美融合,椰香浓郁,清爽甘甜,有通体被滋润的饱足。说真的,就冲这个饭,我也得给琼菜王打个五星好评。
何况它家的大煎堆也令人眼前一亮。
有点类似巨型的麻团,糯米混着糖和油,表皮轻薄酥脆,最里面一坨还是白色,黏黏的沾沾的,吃的很上头,根本停不下来。
在琼菜馆,也一定要点海南的特有青菜——清炒鹿舌菜,清炒四角豆,都是岛外吃不到的。
海口有不少斋菜馆也是对食物本真的还原,可惜没机会吃到,只能下次了。
4. 海南小吃:被严重低估的存在
中国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海南自然也不例外。
海南小吃依托得天独厚的热带地理环境和富饶的物产,融合闽粤烹艺、南洋风味、黎苗等饮食文化,有着不容替代的地域特色。
陕西肉夹馍,四川火锅,云南米线,北京烤鸭,东北乱炖,甘肃拉面,广东早茶,湖南臭豆腐,武汉热干面,南京鸭血粉丝汤……
可海南有什么?
让我们从甜品开始。
海南岛一道独特风景,必须是清补凉。
海南湿热的空气里,一碗清补凉绝对是消暑的良品。清补凉并不陌生,广东清补凉更像是药膳,用于健脾清热祛湿;广西清补凉则是水果什锦冰。
而海南的清补凉是两广的加强版,在这碗糖水里可以看见各种物产:除了“红豆大红豆芋头绿豆花生芋圆”这些《锉冰进行曲》里的可爱主角,还有鹌鹑蛋通心粉红枣龟苓膏,另有西瓜椰肉菠萝等热带水果若干……
食材丰富令人咂舌,堪称清凉界的豪华版。反正我第一次吃,都惊了。
当然,海南各市县的清补凉略有不同,文昌用椰汁,琼海换成炒冰,我的最爱还是海口加入冰激凌。
吃起来软香、滑润、甘甜,夏天的夜晚来上一碗不要太美好。难怪苏轼曾写诗称赞:“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
对于我来讲,唯一的问题就是太甜了。
可海南人爱吃甜。
中午两点整,海口西天庙糖水店刚营业,门口的小桌椅上已经坐满了人。
十几个大土缸里分别装着不同的甜品,红豆沙、绿豆沙、鸡屎藤、紫薯奶、甜薯奶,糯米丸、小米粥……
统统五元一碗,这里可以实现甜品自由。
一碗热乎乎的甜品把太阳下皱巴巴的人熨平,我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舒展起来。
阿姨很热情,向我介绍这个、介绍那个。连续几天,终于把大部分都尝了一遍。
甜薯奶是海南的一道本地甜汤。甜薯奶并不含奶,由米粉和甜薯制成,因汤汁浓白像牛奶而得名。喝一口,有纯纯的米香,有点甜腻。
就在离这儿不远的菜市场里,隐藏着另外一家同样人气爆棚的甜品店:梅姨东门甜薯奶甜品老店。甜薯奶是其招牌,有次来得晚,只能买咸口的甜薯奶了,吃起来还蛮诡异的,当然她家也卖其他甜品,我吃不出差异,感觉都差不多。
鸡屎藤是一种草药,海南人取其叶晒干捣碎,与糯米粉、木薯粉混合,做成粑仔或面条状。口感很劲道,滑滑的,仔细闻似乎有一点点别样的青草味儿。
在海南吃了几次鸡屎藤,印象最深的是在儋州的“沐餐家鸡屎藤专卖”。鸡屎藤做的各种食物琳琅满目,有海鲜鸡屎藤面,有酒糟鸡屎藤,还有鸡屎藤做的蛋糕。
点了一份猪肚皮,鸡屎藤做的仿猪皮卷,馅料是椰丝椰蓉花生做的甜口,巨大一份,香甜软糯。
强烈推荐这家店,除了鸡屎藤系列,它家做的卤鸭肠、凤爪也是惊喜。
说回甜品。椰子冻也是独特的海岛风味,椰子冻其实就是椰子果冻,只是用椰子来当容器,果冻用椰浆、椰青、吉利丁粉和糖制成,之后冷藏。
在兴隆南洋风味餐厅,我们点了一份斑斓椰子冻,口感滑嫩Q弹,有浓郁的椰香,炎热的夏天瞬间清凉。
话说这家餐厅也属不可错过的餐厅,当地人气榜第一,主打东南亚美食。
我们前后去了两次,把餐厅大部分的推荐都点了一遍,物美价廉,没有踩雷。
个人尤其推荐漏奶华,炒米粉,沙嗲空心菜,咖喱牛肉,当然还有椰子冻。
多说一句,斑斓系列甜品,同样是海南的特色。以惹眼的深绿色为其标志,有草木清新之气。
斑斓本是东南亚常用的香料,当年由华侨从南洋带来,现广泛的种植在万宁和琼海的槟榔树下,多用于制作甜品。
在老字号琼海和树银海杂粮店中,可以吃到由斑斓做成的各种糕、饼、蛋糕、面包等。
这家老店还卖另一种海南特色小吃——芒果肠粉。
肠粉并不陌生,包裹芒果肉的肠粉我还是第一次吃。肠衣由椰浆和粉浆制作,表面再淋上浓郁的芒果酱汁,是凉的,口感更加软糯、清爽开胃,可以一试。
接着我们扯扯其他的海南小吃。
如果想把小吃一网打尽,海口肯定是最佳探索地。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关于海南的一切美食。
海口小吃集中的地方主要在骑楼老街这一大块区域。至于网红打卡地海大南门小吃街、泰和城,没啥特别之处,跟其他城市的小吃街大同小异。
你就随意的逛吧,走吧,哪里人多,店门口电动车多,坐下准没错。不用看啥攻略,点评也不能作为参考,毕竟很多当地人是从来不用这东西的。
细巧的雕花和古罗马石柱,斑驳古拙的外墙是百年前下南洋的痕迹。骑楼老街的美食则一直镌刻着老海口人的味觉记忆。
博爱南路129号的牛腩饭,南门鸡饭是其代表,斋菜煲(类似打边炉)在露天的大排档下冒着汩汩的热气。
西天庙除了有甜甜的糖水,还是著名的小吃街:一溜儿的店铺有猪杂汤、田螺,还有阿婆的炸虾饼等。
与之相对的骑楼东头,水巷口街是海口昔日最繁荣的码头。当年的苦力催生了廉价的辣汤饭,才有了今日的美味,陈记姚记吴记都是知名的辣汤饭老字号。
点了一个辣汤饭套餐,红肠是标配。厚重的胡椒味儿打鼻,夹一筷子猪杂在嘴里细细的嚼,再来点辣,妥帖了。
同一条街的巷口有着常年需要排队的吴日彪蒜香猪牛排,虽然是网红店,出品毫不含糊。试了几样,还是排骨最好吃,香的直嘬手指头。
似乎这些小吃都平淡无奇,但有一种东西可以打破对海南清淡口味的认知。那就是糟粕醋。只要吃过一次的人就会爱上它,或发誓今生再也不碰。不管怎样,肯定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糟粕醋的酸,是一种别样的酸,有点点甜,是酿酒的酒糟发酵而成的酸醋。一般以酸醋打底,外加蔬菜、海菜、内脏、海鲜等多种配料,成一碗美食大杂烩,难怪有“海南版冬阴功”之称。
另一种普遍的吃法是糟粕醋火锅,别有一番风味。
海口的美食、小吃其实是太多太多,还是自己来探索吧。
5. 为何成为美食荒漠?
回到北京后,始终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海南美食、小吃如此之多,之美味,之特色,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却从未出圈,为何一直没有走出去?
离开海南岛,似乎这些都难以得见。在岛外,海南餐厅也是非常少见的。
查了些资料,也没有得到信服的答案。有说海南人恋家的,有说海南美食多但没特色的,有说海南本就是孤悬海外自古与大陆缺少交流的。
有个网友的说法,也许是一个解释。
海南美食遗传了海南人的性格:佛系。
海南话里有个词,dua,就是懒的意思,用来形容海南美食还挺贴切的,这里的食物像极了海南人容易知足的个性:我不想争,我只认那个懂我的人。
我一向认为,美食是要分享的。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