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寒暑假。每年的寒假因为春节的缘故我们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共叙亲情冷暖、共享天伦之乐。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过年的时候总有那一丢丢“不爽”在我们的内心里滋长。作为一名在校负责德育的教师,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自然要借这个机会去观察自己的原生态家庭,去反思自己的成长环境,去思考接下来的家庭教育。
一、中国式家庭教育缺少共识
我们的传统习俗,过年期间总会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把酒言欢。这个时候餐桌上的话题的主角可能就是家庭里的大家长、家族里混的不错的同辈、还有家族里傲慢的偏见狂。同时又因为有孩子在场,话题也少不了孩子的教育。到目前为止人类关于怎么养孩子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然对怎么教孩子的问题好像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能被人类普遍接受的共识。也正因为缺少普遍性共识,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关于子女教育的话题特别具有火药味,这唇枪舌战的较量中难免有各种偏见在传递,也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冷枪和泼冷水。
二、中国式家庭的泼冷水危害无穷
因为不写就出局的缘故,对发起人覃杰那话“泼冷水简单且没有风险,而鼓励他人则需要智慧”记忆特别深刻。当初我就调侃覃杰:原来你的智慧来自你那睿智的父母啊。覃杰的回答也不出乎意料:我真幸运,能成长在一个包容、智慧的家庭里。我想覃杰说的包容应该就包括少泼冷水,多鼓励的意思(今天覃杰还把这句话作为他文章结尾的座右铭)。或许更多人不是在鼓励中长大的,而是在家人的不断“泼冷水”式的否定中长大的,不幸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记忆中我从中学开始就是在家人和老师的不断否定中成长的,幸运的是他们否定的没有那么频繁,让我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不脸”。
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依旧认为这种描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目。这种“巴纳姆效应”的原因在于人的“主观验证”,而这种“主观验证”和“泼冷水”结合在一起就具有特别大的危害性。这种作用机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的定性导向作用。我们很多人可能就在家人的泼冷水中被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一步一步的沦为平庸。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泼冷水永远以“为你好”、“怕你骄傲”为名。这种理直气壮的打击,就被伪装成了率真,好像就是因为我跟你亲近,所以才与你坦诚相待,不玩虚活、套话。但往往“泼冷水”却把亲近的人推向了深渊。
三、隐形的偏见式冷水
在家人的泼冷水中,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通病:小题大做、言语中只有不足、为了否定而否定、价值偏见。相比于其他几种形式价值偏见式泼冷水的方式更加隐蔽、更加无声而窒息。
实例1:饮食偏好
宝妞从小爱吃面皮,不太喜欢吃馅,吃馄饨的只吃馄饨皮是宝妞的一个饮食偏好。关于这个偏好之前奶奶没少“小傻瓜”这类的评价。前几天过年的藕吃不完,老妈做了几个藕馅肉饼,妞还是只吃皮,这次奶奶还是这个评价,又因为当时家里来人,奶奶说了还不止一次。
“我不吃了”妞的情绪当场就释放出来了。
这让我意识到这种偏好也类似以泼冷水,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实例2:休闲偏好
寒假里宝妞自己下载了一个迷你世界的游戏,在游戏里建了一个城。一次在拜年路上,我因势利导的和妞聊起了她的游戏,我想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妞表述她建的这座城市的构思,想去了解妞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爸爸,我给游戏里的家起了一个名字“七家一城”,我在游戏里有7个家”
……
……
5分钟后,奶奶来了一句“说起游戏来就神采奕奕的,焦塞好”
爷爷跟了一句“总这样了啊,年代不同了”
然后他们两就开始了你一句我一句的抨击这个社会,全然不知游戏的作用和价值,随便把他们的宝贝孙女的自豪感也伤的遍体鳞伤。
实例3:认知偏见
4年前,我在老家搞了一块地皮,本想立马转手套现的去投资其他房产的。两老死活不让卖,还要我卖掉城区的房子拿钱回家盖房。这事我在兄弟姐妹们面前唠叨过“爸妈是想把我锁死在身边啊”。不知为何这话就传到他们的耳朵里。因为今年在新房过年,只要家里来客人就会听到他们“有别墅不住,还要到城区去买套间”的冷言冷语。
过年和家人一起的时候,类似这样的个人偏好而发生的“不爽”还有很多,我把这种因为偏好引发的冷水叫做“价值观偏见”。而我在面对家人的这种“价值观偏见”的时候,抗争是很无力的,虽然我知道“温和而坚定的原则”,可我无法改变他们早已形成的认知偏好和价值偏好。在我所处的年代和生活的环境里,我很难去改变他们什么,因为他们的人生根本轮不到我来定义。可是我能去发现父母的那些种种不足是怎么在过去影响到我的,从而让我尽可能少的把这些偏见传递给我孩子,为了孩子的自由成长。
怎么做?
不随意评价,少一些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