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香港8.8万人抢公屋凶宅,“今日抬咸鱼,听日有人租”。
在灯红酒绿的香港,竟有超过20万人是居住在“劏房”,“棺材房”,“笼房”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香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买买买的购物天堂,港式奶茶,菠萝油各种吃吃吃的天下,还有耳熟能详的tvb大剧,香港歌手等等,对于香港的住房情况,我确实是无从了解的。
在那篇文章里提到了《一念无明》,有点好奇的我在大半夜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那种深深的压抑感,差点让我晚上睡不着觉。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改编的故事,讲的是患有躁郁症的阿东,在一次无意中杀死了自己患有情绪病的母亲,被判入住青山医院治疗。因为愧疚,当年离家出走的父亲大海在阿东治疗出院后,把他接回自己所住的劏房里。
阿东想要以正常人的姿态回到社会,但人们却给予了他“神经病”的标签,最后在前女友Jenny的控诉下,阿东再次病发,父子俩被邻居逼迫搬家。
看这部电影,有2个让我觉得很窒息的点,一个是父子俩所住的劏房,另一个就是原生家庭的可悲。
阿东父子俩住在几平米的劏房里,人的活动范围只有2步,没有阳光,昏暗,杂乱,拥挤,空气中感觉都弥漫着压抑的味道。
曾志伟说他在拍这部电影时,每天都需要在这个劏房里呆很久非常难受,还好这间劏房是有窗户的。而在香港,没有窗比这更小的劏房,只能卧躺的棺材房,和用铁笼围起来的笼房,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生存都变得吃力,还谈什么人生,梦想。
条件这么烂的房子,租金最高居然能达到2400左右的人民币。可见,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人们太多的关注到它的繁华,却忽视了被一压再压的生存空间和那些无奈而艰难的人。
这部电影里,也许升华的主题是想让人们多关注情绪病,以及提倡亲情之间的救赎。
可是我在想,如果不是这个原生家庭的摧残,阿东是不是会有一个美满的人生呢?
母亲腿脚不便,而且患有情绪病,阿东尽心尽力的照顾她,为她端屎端尿的时候却还要遭到她的辱骂。本来与女朋友计划结婚,却因为母亲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所有的痛苦由他默默承受,在情绪的煎熬之中他也变成了一个“病人”。
而父亲黄大海就是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在家人最需要时选择离家出走,从未尽过一个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在接阿东出院后,也时刻提防着他,逼他吃药,害怕他做出不正常的举动,甚至担心阿东万一病发会伤到自己,居然在枕头下藏了防身的锤子……
阿东的女朋友Jenny,在影评中很多人都说她是压死阿东的最后一根稻草,表面上说是得到神的救赎而脱离苦难,放下怨恨,实则是接着教徒分享大会控诉报复阿东。
也许她是故意的,心机的,但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我确实能理解她。
她想要只是一个爱她的男人,能在二十九岁时结婚,三十岁生小孩,与老公一起供房子,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家庭。可是因为阿东,一切全变了。
阿东因为弑母而被拘捕,他还借了几百万去炒股,负债累累,而当阿东进了青山病院,这些原本不属于Jenny的债务却要她来背负,叫她如何不怨,怎能不恨?
阿东的弟弟远走美国,早早的与原生家庭脱离关系,他可以支付哥哥与父亲去医院,养老院的费用,却不愿回来面对如此负面的家庭,也许无情,冷漠,但他却是整个家庭里唯一一个拥有正常人生的人。
情绪病是应该能到家人的支持,但在这部电影里,阿东之所以会患病,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原生的家庭。
我一直觉得,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说那些官二代,星二代,就普通家庭来讲,无需大富大贵,只求阖家稳定,不求成为助力,只求不要成为绊脚石。
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是后天努力也无法弥补的,当别人的父母,孩子其乐融融的相处时,自己的家庭却在面红耳赤的争吵,混乱地砸着锅碗瓢盆……那种落差感和无奈感,会深深的植入心里。
回到电影,如果阿东有一个健康的家庭,那他的人生会不会是这样的……
和Jenny结婚,供完楼,然后生小孩,父母会每天抱着孙子逗乐,他的弟弟也许会常常从美国回来,弟妹还能从美国代购婴儿用品,护肤品给嫂子,也许会有逆境,但绝对不会比现在更糟。
何为一念无明?
一个念头生万念,当一个念头看不清楚,接下来的方向可能就都错了,再无明日。
所以,一念之间可以改变很多事。给自己与家人的人生多一丝的机会,这样黑夜才会尽,黎明才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