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书名时,总是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想想如今的千禧一代,虽和我年纪差不了多少。但我们的童年,差的太多太多,我们还有放肆的在蓝天下追逐打闹,而他们却被电子数码产品捆绑的太早太早。童年因文字而与大人区分,童年因电视而与成人的界限越发模糊。到底,童年会消逝吗?大人们该怎样延迟这日益不见的童年。
中世纪以口语传播为主 没有识字文化 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观念 。
1.中世纪儿童不存在的原因。
文字文化,羞耻,区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
(十六世纪出现)礼仪是羞耻的组成部分之一
发明印刷术后代表人物皮特罗·阿伦提诺(生于1492年 ,发明黄色新闻,“王公贵族的祸患” 是那个时代的公民凯恩) 蒙田(生于1533年,个人随笔,提倡个人主义赞美个人历史)
——————详38页
2.朗读向默读转变,思维与谈话共生。
印刷术激发起了作家的自我意识,自16世纪起,口腔无需再发声音,读书看报依靠孤立的读者以及他自己的眼睛,印刷给予个体自我,使个体思索和谈话成为可能。
3电视媒介的发展,吞噬童年。
“别走开。广告过后我们介绍精彩的饮食新品,然后再略谈一下乱伦的问题。”从前因为文字文化和羞耻感,造就了“童年”一词,使得有成人与小孩之分。而如今电视媒介的发展,电视节目不论大人小孩都可以看而且毫无界。《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在懒洋洋的午后,翻看姐姐的书本,但书里没有插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想书本到底有什么用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显然,刘易斯·卡罗尔在说明着一个道理:跟深奥乏味的文字相比,图画和故事才是儿童了解世界的天然形式,单一的文字描述是给成人看的。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以电子为中心的社会,怎么可能保证小孩不接触电视媒介,家长们怎么能保证孩子从电视里获取的内容就是适合该年龄段所看的。
虽然宗教、经济、思想形态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影响童年的进程,使童年变得更重要货不太重要,但它们绝对不可能创造童年或者把它一笔勾销。只有识字文化,它的存在或不存在才具备这种力量。开门见山的说儿童基本上从媒介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这里并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而是当这些小年纪的孩子出现时都被描绘成13、14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加里·科尔曼现象)举个例子在通俗一点说,凡是爱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现在的电视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在各自的兴趣领域语言服装或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文末6个问题
童年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
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普遍衰落吗?
道德多数组织和其他宗教激进组织在保存童年方面究竟出了多少力?
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
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