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据推算,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超过1000万例。这可能与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诊断率的提高、肥胖人群增多及运动减少等有关。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范畴。
经过数年来对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实践表明:天津心悦中医门诊专家团队的系列心脏瓣膜病方剂对伴有冠心病、扩心病、风心病、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效果明显。
这些方剂对心力衰竭病人受损的心肌细胞有正性肌力作用,它可以营养、修复这些受损的心脏细胞,逐渐恢复细胞活力,从而逆转心脏病变,被一些心脏病医生称为“无毒的生物洋地黄”,能起到逆转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也就是可以将患者的心衰等级从严重程度最高的4级水平,逐渐调整恢复到心衰程度较轻的1级水平,被称为“4321中医方剂逆转法”。
目前,无论中西医,治疗慢性心衰都需要利尿消肿,使用利尿剂。利尿剂是一种利于排尿的药物。洋地黄和咖啡因一样也是利尿的。茶、咖啡以及酒精都是常用的家常利尿剂。如今在美国,利尿剂是一种治疗心脏疾病的指定药物。现在最常用的利尿剂是氢氯噻嗪,它是瑞士的科学家们所发现的。
中医的利尿剂也有不少,利尿消浮肿效果绝佳,而且基本上没有西药那些副作用,主要以五苓散、猪苓汤、苓桂术甘汤为代表。
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方剂。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但“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梅尼埃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一些较为严重的心脏病,如肺心病、风心病、扩心病等,到了一定程度,往往会给患者造成心衰水肿的症状,这个时候,最紧急的应该是利尿消肿。山西已故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的经验方——决渎汤,也是一个利尿消肿的中医效方。
决渎汤方:黄芪30g、郁金15g、金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白茅根60g。
本方名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即疏通水道之义。故由此而将方名为“决渎汤”,决渎汤的组成,方中银花、丝瓜络是民间验方,二药配伍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丝瓜络味苦除湿,性寒清热,善于宣通经络而除湿火,银花清热解毒,凉血又消炎。决渎汤可单独应用治疗水肿疾患,也可和其他方剂合用于临床。
心衰水肿的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主要用于温阳,也就是阳虚的心衰患者。《金匮要略》水气篇中有“寸口脉沉滑者,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又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还有痰饮篇中的“溢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
这是心力衰竭发展到晚期,全心衰的表现;“少气”“不得卧”,是肺水肿所致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面目肿”“手足上肿”“颈脉动”就是对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全身浮肿症状的一个描述。
从方证上看,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引起的气促、尿少、肢肿等证,特别是合并有低蛋白血症,全身重度浮肿的时候,应是丝丝入扣的。从药物组成上看,真武汤方中以附子温阳,白术、茯苓、白芍、生姜散水,亦与心衰温阳利水的治疗法则相符。由此可见,此方治疗心衰,主要作用就是温阳利水消浮肿。
又到了冬春交替之际,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就越来越多,尤其是心脏瓣膜病人,罹患心衰的比例就会大增。特别富于戏剧性的是,许多老年心脏病人是在心脏瓣膜病出院时发现心力衰竭的。所以,较高年龄并具备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条件的患者需要仔细地检查评价,并积极治疗,采用心悦中医的方剂,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此外,中西药结合调治心衰也很值得重视。天津心悦门诊的心脏瓣膜病中医团队,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洋地黄制剂中的地高辛,只要不是大剂量使用,是惟一的不增加心衰病死率的化学药物,而且,在临床中,将中药方与地高辛联合使用,可明显降低心衰患者地高辛的中毒率,两者合用,对扭转心衰的局势有非常大的帮助,这说明中药方剂与地高辛合用,有联合增效作用。经过数200多例心衰患者的用药观察和回访还发现:中药方使用到一定阶段或疗程时,某些患者可以逐渐在医生指导下减少甚至停止服用包括地高辛在内的任何洋地黄制剂,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