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说红楼(二十二):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说说李纨母子
文/第一滴露珠
李纨,在十二钗正册中排在第十一位,她的判词是谜一样的四句: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我们先来猜猜谜。“桃李春风结子完”比较好理解,用的是暗喻与谐音,是说李纨在生了儿子以后,丈夫就死去了。
“到头谁似一盆兰”是说李纨的儿子贾兰以后有出息,比贾家的其他子弟都强。
最难解的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如冰水好”四字该怎么理解呢?“红学界”对这一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如冰水好”是用来比喻李纨的品行如冰水般清澈洁净;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冰水”一词取意于唐代僧人寒山子的禅意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是说生与死如冰水一般是紧密相伴的,李纨虽然辛苦抚养儿子取得了成功,但是短暂的荣耀之后便是死亡,根本不值得世人羡慕妒忌。
联系到书中有关李纨的章节,联系到有关李纨命运的曲子,我的看法是:这句诗是作者曹雪芹对李纨命运的怜悯,也隐含着对封建社会妇女守节的批判。
李纨年轻守寡,尊礼守节,抚养幼子,侍奉公婆,这正是封建社会提倡表彰的“节妇”,她的性情品质如冰清如水洁,但失去了丈夫的李纨,她心底的寂寞却是如此的清冷,又有谁知道?她守寡多年,苦心教育儿子,终于儿子不负所望,有一天做了高官,她也因此成了御封的诰命夫人,可以戴凤冠,披霞帔,但是噩运再一次降临到他们母子头上,贾兰突然死去,李纨受到残酷打击,估计没过多久也命归黄泉。正如曲子中所叹:“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李纨出身书香门第,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她的父亲曾为国子监祭酒,这可是主管教育和考试的官职,但父亲说“女子无才便有德”,并不十分令李纨读书,只让她看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这些书就是用来塑造女德,培养封建淑女和贤女的。
读者诸君请注意,李纨读的是《列女传》而非《烈女传》。《列女传》是诞生于西汉的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共分七卷,分别记载了不同类型的妇女故事,有聪明机智型,有节义贞顺型,也有所谓的祸国殃民型。“列女”的意思就是诸位女子,其中写到的女子有好有坏,贞节烈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是,到了宋代,程朱理学风行,(程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朱就是朱熹,这三位老先生可把中国的男女害惨了,尤其是后世女子的命运,备受朱熹这位伪君子理论的摧残,成了封建风俗道德的牺牲品。)倡议失去丈夫的女子应该洁身自好,为丈夫守寡终生,称为“守贞节”。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贞节风愈演愈烈,《列女传》就讹传成了《烈女传》,“贞节烈妇”成了女子一种被迫或主动的追求,成了一种变态的荣誉和约定俗成的制度。
李纨,便是这种风俗制度的牺牲品。好在,她还有个儿子。青春丧偶的她,儿子,便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书中写道李纨:“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可是李纨真的是心如槁木死灰一般吗?其实不然。自从李纨和众姐妹一起搬进了大观园,李纨的心便复苏了,清醒了,也快乐了许多。大观园在贾府,就如一个暂时的世外桃源,不但黛玉宝玉探春她们,在里面度过了一生中最开心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李纨借着小姑子们的诗意青春,也开启了自己的青春之门。在大观园里,李纨年纪最长,她带领着小姑子们,吟诗作对、赏雪联诗、喝酒玩乐、其乐融融,过得十分惬意悠闲。虽然她父亲只让她读妇女教育书,但李纨显然没有局限于此,她一定也像黛玉一样,读过大量的诗文,很有才思,所以宝玉说稻香老农虽不善作,但善于评,众姐妹也很服李纨的点评。
除了缺少爱情,李纨其他的似乎都不缺,她和儿子隐居在稻香村,那里就像是她的一个独立小王国,所以李纨抽到的签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正是她宁静淡泊心境的最好写照。
可是白日的快乐热闹,难掩夜晚孤寂的凄凉。在第三十九回,李纨夸奖平儿的时候,忍不住说起了往事,说自己当初也是有两个陪送丫头的,可都是耐不住寂寞的人,所以,丈夫贾珠去世后,自己就把她们俩嫁出去了,要是她们能陪在自己身边的话,自己也有个贴心人,说着便滴下泪来。这是李纨少有的一次在人前落泪,平日她总是很好地掩饰着自己的心情,以免引起别人的不满。
宝玉挨打,王夫人哭得死去活来时,却叫着贾珠的名字说话。李纨一听到婆婆叫丈夫的名字,禁不住放声大哭。也就只有在这时,借着这个场合,她才敢在人前哭出声来,平日里要伤心落泪,只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自己的房里悄悄落泪吧。
李纨作为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媳,贾兰作为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孙,作为荣国府的唯一重长孙,并没有得到额外的关照和疼爱。因为李纨是寡妇奶奶,所以连帮着料理家务的权力都没有,后面因为王熙凤生病了,王夫人才托她暂时照看一下,却并不放心她,又让探春和宝钗和她一起管家。李纨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只是陪衬,所以,她只随从着探春和宝钗的意见,自己并不包揽任何闲事。
都说祖母疼孙子,可王夫人这位祖母,最爱的是自己的儿子宝玉,对贾兰根本就是不闻不问。贾母稍微好些,在生活上比较体贴李纨,可是对贾兰的感情也很一般,贾母最爱的也是宝玉。贾兰的处境其实和贾环差不多,但贾兰不像贾环这样自暴自弃不学好,相反,他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但同时也敏感自尊。第二十二回中,大家围在贾母身边猜谜取乐,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道怎么不见兰哥,李纨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这句话足见贾兰的敏感自尊和自卑,也委婉表达了李纨心中的不满。
李纨的言传身教,让贾兰成为了一个和母亲一样,洁身自好,不惹事生非,低调做人,明哲保身的人。当宝玉、秦钟他们大闹学堂的时候,贾兰既不参与打架的任何一方,也不做劝解者和看热闹者,而是继续埋头读自己的书。
第二十六回,宝玉碰见贾兰拿着一张小弓逐鹿,宝玉说他淘气,贾兰却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可见贾兰是文武兼修的,他小小年纪,其实早已在心里立下了志向:刻苦攻读,发奋练武,长大后或者科举进仕,或者以军功立业,做官扬名,为母亲和自己争口气!
从吟诵李纨的曲子来看,贾兰后来果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贾兰,在封建时代就是一个正统标准的积极入世者,符合宝钗口中好男儿应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儒家风范,如果生在现在的话,毫无疑问就是学校中的好学生一类。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贾兰便“昏惨惨黄泉路近”。我们不知贾兰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是死于沙场?还是病亡?两者都有可能,只能靠我们自己想象了。
李纨曲中有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细细品味,似乎隐含着李纨为了不受老来贫,没有多积阴德阴功的意思。但也可以解作:李纨虽然儿子当了官,自己不用受老来贫,但因为祖上积的德不够荫及子孙福寿,所以致使贾兰短命,李纨也成了薄命人。
有人拿这句话大做文章,借此说明李纨吝啬小气,在贾府倒塌,宝玉、巧姐需要帮助的时候,母子俩对他们的危难视若无睹,而且,把贾兰看作是卖巧姐的“奸兄”!
这种乱扣帽子的行为我觉得不妥。《红楼梦》前八十回通篇读下来,你何曾看到李纨母子是有害人之心的人?因为自己寡妇的身份和处境,或许李纨对于府里的人和事,是比较冷漠淡然的,避是非、不惹祸,懂得明哲保身。当贾府的灾难来临时,李纨作为一个“节妇”会幸免于难,贾兰又未成年,所以母子俩得以保全。贾府败落了,李纨便没有了收入来源,儿子又未立业,所以李纨和儿子靠什么生活?就是靠自己多年来辛苦积攒下的月例银子和一点租金。为了母子俩的生存,以及儿子的前途,李纨袖手旁观,不出钱去搭救巧姐、救助宝玉他们,这倒是极有可能的,但是落井下石的事,李纨和贾兰不可能做。
金陵十二钗,都是薄命人。李纨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本想着儿子能有出息,结果儿子又先自己而去。与丈夫的恩爱之情,已成了镜里的影子;儿子的功名前程,也成了梦中的花朵。守寡一生,换来的却是一场空。得到了凤冠霞帔的李纨,却失去了儿子,她的余生该怎样度过?她的内心如何能承受这样巨大的打击?不敢想象,无法想象。可怜的李纨,苦命的李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