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的时候,我喜欢看泪点多的电影,生活,算不上苦,但也有很不想做的时候,这时候看一部电影,在别人的故事里面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一看到这部电影上映,果断地去看了。
电影一开始,就是很沉重的画面,车祸现场,父母双亡,本该悲痛欲绝的场面,但似乎主角们都很冷静,在葬礼上,姑妈哭的最大声,然后客人来了,又笑嘻嘻地去招待客人打麻将,舅舅和别人打电话讲述妹妹妹夫去世的消息,异常平静,手里还摸着麻将,姐姐面无表情地焼着纸钱,5岁的弟弟还不懂什么是死亡,不哭也不闹。以这样的冷漠的表现作为开头,也是为每个角色之间的矛盾作铺垫,与后来姐姐弟弟之间温情形成鲜明对比。
我就从人物出发写写我的想法吧
1.安然
其实一开始对于安然我是不理解的,爸爸妈妈死了,怎么可以那么冷静,买房子、给弟弟找收养家庭,怎么可以处理地那么理性快速,甚至觉得有点自私,毕竟那是自己的亲弟弟。后来,随着故事地推进,也就慢慢能理解了,父母重男轻女,为了能多生一个孩子,慌报大女儿是残疾,还让她在村委会上门的时候扮演一个瘸子,她不肯,于是被爸爸打。从小在姑妈家长大,让她学会了独立、要强、理性,可能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高考的时候,父母帮她改了志愿,她被迫放弃了到北京学医的梦想就在老家学护士,所以她努力地准备考研,就是希望能有一天,能考研去北京读书。这也是她做出那些举动的原因,她只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习惯了靠自己、爱自己。后来和弟弟的相处过程中,慢慢地相互依赖,弟弟慢慢变成了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人,当她得到姑妈的谅解,把弟弟送给舅舅养后,当她看到被舅舅养歪后,生气地带回家自己照顾。姐弟间的感情是双向的,当弟弟主动说要送寄养家庭的时候,当寄养爸爸要她签下再也不见面的协议时,她反悔了,带着弟弟跑了出去,结局很开放,这一跑是签协议前的狂欢还是真正的反悔,电影留白给观众想象。
安然是理性的,去北京读研,弟弟送给富家养,对于姐弟俩来说,可能是更好的归宿,但从情感和老一辈人的传统想法中,这是不孝。所以理性和感性就是电影一直的矛盾点,真的有对错嘛?电影留白,但也引发我们思考……
弟弟
弟弟很可爱,小演员演得很好,从不想离开姐姐到为了姐姐的梦想推开姐姐,主动提出要去收养家庭,小小的年纪,懂事得很让人心疼,弟弟是爱姐姐的,也懂得姐姐的不容易,也很坚强,对于弟弟,真的除了心疼还是心疼,他值得被爱。
姑妈
姑妈是很传统意义上的伟大姐姐,自我牺牲型姐姐,为了弟弟放弃读大学、放弃在俄罗斯打拼的机会,努力地照顾好家里的每一个人,要不是从一开始对安然的做法不理解,到后来说:套娃不一定要套在一起,是对安然的理解,但当安然走后,她又把套娃套在一起,也是是因为姐姐责任感,也许是姐姐就应该照顾好弟弟,让给弟弟这样思想早已在她心里根深蒂固。
这也是一个姐姐,在老家重男轻女的风气里面,对于这部电影深有感触,但还好我妈妈很尊重我的选择,我对于家还是很有归宿感,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如果让选的话,我会照顾弟弟的,虽然真的挺难的,自己也被迫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但姐姐照顾弟弟,似乎也是印在我心里的想法,看完电影,我也理解安然的做法,但很多时候,理性总会败给感性,爱和责任会改变一个人的决定,在一个家里面,总有人要做牺牲,但痛并快乐着,这或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