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很清楚,《追风筝的人》这个名字,第一次听到它是和大学好友在回学校的880公交车上跟我提起。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哈桑对阿米尔少爷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很早之前就很想看它的电影版本,想看看书本上的哈桑和阿米尔变成真真实实的哈桑和阿米尔。
就人物来说,中心人物就是阿米尔和哈桑,不过后期都是以阿米尔为主。阿米尔这个人物,从小就是处于自己杀死妈妈的内心当中,喜欢写作,喜欢当一个说故事的人。内心软弱,面对哈桑被阿塞夫强暴,选择了逃跑,面对军官想要强暴妇女时,也因恐惧武器,劝父亲不要与军官争执,甚至面对哈桑来说,他以卑鄙手段诬陷哈桑偷窃。直到后来,背井离乡出境去了美国,他时时内心都在挣扎,都在祈求宽恕。直到阿辛汗的来电,他去了巴基斯坦,见了阿辛汗,知道了哈桑的死讯,知道了哈桑的身份,为了救赎,也为了心中对哈桑的那份愧疚,只身去了处于战争乱地的阿富汗,自己的国家。不顾一切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另一个人物就是哈桑,电影的灵魂人物。哈桑自小聪颖,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就是追风筝的时候,从来不看天上,但他却总是第一个找到风筝的人。他以阿米尔为朋友,为他千千万万遍的朋友,无论是小时候被阿塞夫强暴,还是长大之后被枪杀,原因都是因为为了守护阿米尔,第一次是为了守护阿米尔少爷的战利品蓝色风筝,第二次是为了守护阿米尔少爷的那个家。无论哪次,他都是那个愿意为朋友甘愿付出一切的的那个纯真的哈桑。
再一个就是阿米尔的父亲,个人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除了看重自己的声誉名声,而欺骗了哈桑和阿米尔的事之外。他没有看不起仆人阿里和哈桑,反而对他们很好,影片里有这样的情节,小阿米尔问父亲家里什么时候换仆人时,他父亲说过:阿里是从小与我一起长大的,在这个家四十年了,四十年了,以后不许再提这件事。到苏联军侵略的时候,不得已逃离出镜的时候,他抓了一小嘬的阿富汗的土,放进了小瓶里。之后临近弥留之际,他亲吻着这个装载着故土的小瓶子。可见他无时无刻不想念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故乡。并且面对苏联军的无耻要求时,不惧生死,敢于与其理论。
其实影片有一个大背景就是阿富汗战争,因为战争,阿米尔和他父亲不得已背井离乡,因为战争,哈桑和他妻子都被塔利班枪杀,因为战争,孤儿院院长一个人保护两百多个孤儿,不得已将索拉博让阿塞夫带走,因为战争,阿富汗已没有当初风筝大赛时的繁华气息,因为战争,如今的阿富汗满街都是单腿男女-据说腿可以换钱,因为战争,还有很多个无辜的死难者。
其实电影最后阿米尔从阿富汗带回索拉博到回美国机场的时候,说真,很有穿越感,因为刚才还是黄沙满天飞,烽烟四起,饥饿贫穷犯罪充斥着空气的中东战争带,一下回到没有战争,有着民主和平的美国,真的感触特深。如今认识到自己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自己身边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死亡,真的很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