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很有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所得。
吴军老师写这部书的初衷有四个。一,女儿要上高中了,为了让女儿更好地了解以及亲身体验不同大学的特色,以期让女儿选择自己最适合和最喜欢的学校,吴老师开启了带着女儿观察英美顶级私立大学的旅程,他把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所知在这本书中分享了出来。二,吴老师有美国的求学经历,也有在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的工作经历,他想把有关于美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理念的第一手的接触体验分享出来。三,吴老师现在国内读了本科和研究生,对比自己在美国读博士的经历,再加上自己工作期间对于学校阶段学习所得的反省,他了解到了中美在大学教育的不同,他想把这个不同分享出来,以期中国的大学可以进行借鉴。四,目前中国留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亚洲学生入读美国顶级名校的竞争日益激烈,他分享了自己对于大学招生申请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助迷茫的留学生家长们,也希望可以让这些留学生们知道美国大学真正的厉害之处,让这些留学生们走出国门后不要浪费这些美国真正的教育资源。
但是吴老师不知道,他的这本书,却告诉了已经结束大学生活10年之久的我:为什么自己的大学过的那么丧!
吴老师的女儿很幸运,有这样一个懂教育同时又尊重女儿选择的爸爸。想当初,在十八线城市上高中的我2004年高考填写大学志愿的时候,只能依靠班主任的建议,而主抓升学率的班主任,并不能在如何选大学以及选择专业上给出更加具体的指导建议,她推荐给我学校的时候,说:这个大学没有人选过,你可以试试。选专业则是依靠了兴趣(并不知道是为了就业进行准备)结果就是我跑到了一个海滨城市的工科学校去学了文科专业。在大学里,继续没有人告知“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们把大学过成了高中,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前熬夜突击,只不过多了更多刷剧的时间,少了很多的考试。我们没有选课指导老师,没有职业规划老师,以至于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依旧迷迷糊糊,对什么都提不起来兴趣。
按照吴老师书中的信息,他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上的清华大学,虽然距离我上大学已经有10年之久,但是他的槽点竟然和我如此相同。
大部分老师都是几十年前培养的,更要命的是教授们几乎从来不讲这些基础课内容将来有什么用,加上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事实上我在本科期间所学的这些课程的内容,四分之三一辈子都没有用上,余下后来需要用到的四分之一,在我大学毕业时也忘得差不多了,后来完全要重新补习一遍。另一方面,我后来继续深造以及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很多基础知识,大学时老师又没有教,只好在研究生阶段通过在线课程来补。
反观我在学校里上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自由选择。上课的教材十分过时老旧,同学们难以维持兴趣,只是在考前进行突击记忆,并没有获得太多的知识扩展和激发研究的兴趣。
一些教授是“茶壶煮饺子”——甚至连自己懂的东西都讲不出来。因此,很多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讲的索然无味。。。。。。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老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既在这个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又善于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讲的简单直白,但这类人当时在清华并不多;第二类老师是某一门课讲了很多年,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改进上课的效果,并且善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如今,在中国的大学里,第二类老师的数量都有限。
吴老师的点评,我再同意不过。纵观我所接触的老师,因为自己读的是文科,文科老师可能更能容易照本宣科。所以,我总结的好的老师满足的条件是:自己真正懂+能够讲出来+能够讲的有趣。但是,纵观大学以及培训机构里,满足第一条的老师,基本上也不够多。这样的老师,只能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掐灭,难以维持对学习的真正的兴趣。
英国教育学家纽曼再一次讲演中讲到: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是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想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读到的行为判断力。
我没有考上顶级的大学,当时没有视野想要去国外读书,没有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遇到好的老师,但是我的同学中还是有很多事很优秀的。他们来自于一线城市家庭,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拥有自己的想法和对未来的规划, 他们具有目标和理性。但是因为自己性格封闭,没有走出去,和这些优秀的同学们的交流学习,至此我错失了在大学中所有有可能让我进步的客观资源。
我上学的时候,已经是2004年,大家都有了电脑。我可以从电脑中学习职业规划,寻找人生智慧和洞察,找到人生方向。但是,因为我寄期望于老师的传授,电脑多用来刷美剧,进步之主动性要素也被自己亲手扼杀了。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大学过的丧,但是时光逝去已然不可追。但是,幸运的是,我可以利用自己现在的感悟启发自己的职场生活。从校园到职场, 虽然情景不同,但是可以把职场当作是一个职业教育学院,用吴老师的逻辑来分析:好的领导是自己专业的+愿意传授的+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好的团队,是可以互相学习,迸发团队智慧以及促进执行力的。这是好的职场。而坏的职场,就如同自己在大学里遭遇的一切。
反观一下自己的职场环境,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看看你的领导是否是一位好的老师,
2,你的同事们是否比你优秀
3,你是否可以从同事那里学到一些东西。
以上至少可以满足一条的职场环境,那么就可以继续停留;如果一个条件也无法满足,那么就是你该离职的时候了。
如果你错失了大学,不要被后悔占满心情;职场更是一场长久的教育,只要不断地自我学习,你依然可以成功逆袭:因为愿意学习到最后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