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之余,到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者喜欢的公司中去实习,除了可以更好的了解职场,为毕业时的就业决策提供参考,还可以为以后求职积累一些经验,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但实习过后大部分人都感觉收获平平,没有实习前预想的那么好,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实习单位不好,不是知名公司,实力不够雄厚,规模不够宏大;也有人认为是工作的问题,因为只是在实习中从事一些日常的小事杂事,没有能够接触到工作的核心,没有独立的负责某项工作。但也许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因为你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研究生在实习中经常碰到的误区。
误区一:学历比自己低的人不值得学习
也许选择读研的人本身就重视学历所代表的层次,也许是想从自己的高学历中寻找自信,研究生在实习中很容易陷入“学历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学历比自己低的人没有可借鉴之处。但职场对一个人的衡量大部分时候都与学历无关,而是看重能力的高低,我们也应该适应职场的衡量方式,暂时忘记自己的研究生身份,虚怀若谷的发掘别人身上可以学习的地方。即使是那些与我们年纪相仿,甚至是比我们年轻的同事,也要从心底重视他们,也许他们在考研中没有取胜,但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与他们相处。当我们读研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职场摔打了,他们早于我们进入职场,对职场的了解肯定多于我们,自然也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实习不同于在学校学习,没有人会专门把知识细致的告诉我们,也没有类似教材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很多时候的学习就来自于观察别人。当你放低了姿态,也许会惊奇的发现,每个人能在职场上生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不要在乎别人学历的高低,向任何人学习借以发展提升自己,这要比自己去闭门造车有效率的多,但要摆正心态,只有心态对了,观察的眼睛才会明亮起来。
误区二:在实习中做小事没有意义
实习在接打电话、整理材料这样的小事中度过,如果放在大学实习还勉强可以接受,但研究生再做这些小事就让许多人难以忍受了。他们觉得研究生的实习肯定不能和大学生的实习一样,一定会从事一些比较重要的、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甚至,被赋予独挡一面的任务。但如果还是做这些辅助工作,就会让人感觉没被足够重视,与自己的研究生身份不相称。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实习没多久就中途退出了,还有人尽管没有放弃,但也开始消极应付,以表达对自己不重视的不满。
实习本来就没有多少薪酬,大家拿着时间和精力来实习就是为了能够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没有人愿意一直这样简单的重复劳动,但也要对此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我们是刚进入单位工作,而且只是短期的实习,实习单位对我们不是很了解,是不会把多少重要的、专业的工作交给我们来做的,多是安排一些协助其他同事的辅助工作。即使是正式入职的职员一般也不会马上负责专项的工作,也会有一个协助同事熟悉工作的过程。试想如果轻易的就把一项工作交到我们手上,我们有把握很好的完成吗,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给单位带来了损失又该怎么办,所以,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认为是单位不重视我们,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了解我们,我们也需要时间来了解工作。
实习之初,如果没有被安排从事相对专业的工作,只是安排了一些小事,那就静下心来把这些小事做好。不要以为只有专业工作才是展示的平台,在做小事的过程中也可以展示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如果说专业工作是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那么,小事就是展示态度绝好的机会。小事对我们来说不会很难,但不管做什么,即使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也要认真的完成,让单位对我们有更正面的认识。小事做好了,打杂就只是一个过渡,如果消极应付,那很有可能到实习结束都不会有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
误区三:思考只有在科研中才需要
实习虽然不是做科研写论文,但思考也同样不可缺少,而且非常重要。实习绝对不是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了,因为实习经验不会自己闯进我们的头脑里,需要我们自己去归纳总结。不要把思考和实习分离,更不要以为思考只有在学校时才需要,不管实习的工作有多累多辛苦,都不能成为停止思考的理由。如果说大学时代的实习是进入职场的初级阶段,对职场有大概的感性认识就可以了,那么,研究生时代的实习就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更加理性的来认识职场,提取那些真正可以称为经验而非经历的东西。也许这个过程是痛苦、艰难、缓慢的,因为我们对职场的了解还不是很丰富,对工作的认识也不是很多,但不要轻易停止,这个过程是早晚都要经历的,是职场成长中躲不开的阶段,早开始比晚开始对我们更有利。
当你度过了思考的最初时期,随着知识的积累,你对职场、对工作会看的更清楚,即使离开原来实习的单位进入陌生的环境也能很快的适应,这才是实习本应该实现的效果。也许在经历了痛苦的思考之后,得到的体会感悟并不是很多,那也不要嫌弃收获的细微,每天都有一点儿收获就没有枉费付出的辛苦,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让人心浮气躁,到最后,要么忍受不了落差而放弃,要么只是片面的追求数量而囫囵吞枣。实习带给我们的知识必定比课本学习来的要难(有两类知识:工作和同事关系处理的知识),不要总想着实习一天就会如同看一天书一样掌握很多的理论或者知识点,书本的知识已经有人给我们总结好了,让我们可以轻松的拿来。而实习经验却隐藏在日常普通的工作中,就像夹杂在沙里的金粒,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各处,很小却很珍贵,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去淘洗去收集。
误区四:与理论不符的现实都需要批判
很多人在实习时误以为我们的竞争优势就在于理论,我们展示的方式就是用理论衡量一切,并时刻不忘告诉周围的人工作中哪些是与理论不符的,有时还要批评一二以显示我们的水平之高。虽然说起来都知道不可取,但真正工作时又会不由自主的就范,有人更是以此来作为自信的依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位对实习生形成空谈而非务实印象的原因了。
我们在学校学习了多年的理论,研究生的学习更是让我们对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步入职场时很容易陷入什么都用理论来比对的误区。经常听到有人在实习中高谈阔论,陈述他们对现实工作的不认可,但他们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应然方面,而非实然,只是用理论生硬的来嵌套实现。在实习中应用理论很重要,用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和指引工作更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盲目的照搬理论,只要与理论不相符就认为是不正确的,就采取排斥的态度,那么,实习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实习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认识真正的职场,但有人自视学问高深,在实习中到处挑毛病,让实习单位也很无奈,好像来的不是实习生而是个“批评家”。抱着这种心态去实习,必定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觉得毫无可取之处,实习收获自然无从谈起,因为心已经让理论装的满满的了,已经容不下现实的工作了。
理论毕竟是剥离了丰富现实的抽象,实际工作中的某些运行方式之所以存在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你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停留在仅是批评的层面,而是去思考其中的因果。也许你会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理论所描述的只是一种设定好了各种先决条件的理想状态,但这些条件并不存在于你所处的环境,更也许你发现了工作中确实存在某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么,便可以悄不做声,放弃“批评家”的头衔,思考改进的方法。虽然工作程序在我们实习的短短几个月里是不容易改变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推演。你可以就工作的某一方面深入下去,也许真的会被采纳,要知道在实习中表现才能并不只有批评这一种方式,提供合理化建议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