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一个古老的意象,它其实是一个会意字,从王从丶:“王”指王者,“丶”是一个字,读音同“主”,用同“主”,意为“进驻”、“入住”,这就很形象了,“王”与“丶”联合起来表示“进驻王者的腰部”,其风范与地位可见一斑。另外“玉”的发音同“域”,后者指王者领有的国土。在远古时代,玉是王室才能享有的美石,是政治上、社会上以及精神上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对于玉,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它独特含义。《荀子·法行》里有孔子论玉的—段话:“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由此可见,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君子比德于玉”,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玉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人还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
以“玉”为主题也是《穆斯林的葬礼》一书最大的特色,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六十年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悲剧。“玉”文化在书中俯拾皆是,作者选择了一个回族的玉器世家展开故事,由此“玉”贯穿了整部书的始终。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或多或少和玉有关,他们也都为“玉”做出了巨大牺牲,又一代一代地延续着“玉”的生命。
“博雅斋”里受人敬仰的“玉魔”老先生,品德高尚,一生爱玉、藏玉,为此甚至癫狂才获得了这个称号,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老先生寿终正寝后,儿孙不肖,弄得倾家荡产,老先生一辈子苦心珍藏的所有玉都随之消散了,就连“博雅”宅也改了主人;
普通的回民匠人梁亦清,一生清贫,但却把整个心血都扑在了琢玉上,玉器制作对他说,不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一种机械的循环劳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每一次制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因而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替换的艺术品。他从琢玉过程中得到了安宁和满足,而他花费全部心血雕琢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倾其毕生绝技,就是为了替回回争那一口气,但上天总是不如人愿,在宝船即将成功时却玉毁人亡,他的死是玉之殇,是大斧铿锵的雕塑,是那样悲壮淋漓,令人震撼;
作者着墨最多的、命运最为曲折的就是韩子奇了,他的人生几经波折,都与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即便说韩子奇的一生就是玉的一生,那也毫不为过:原本他跟随老人吐罗耶定历经千辛万苦赴麦加朝圣,坚持信仰不断前行。不过在偶然中进入梁亦清的家后,他的世界也随之变化了,正如文中说“奇珍斋,对他来说,是偶然闯入了一个全无所知的天地,一个新奇、神秘的世界,他看得呆了”,从此他与玉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因失手摔碎了玉碗得以机缘巧合地留了下来,并且拜梁亦清为师,从此进入了广阔的玉的世界。
韩子奇继承了师傅的淳朴善良以及高超的琢玉技艺,但师傅的突然离世,汇远斋蒲老板的落井下石激起了韩子奇内心的那股傲气,他忍辱负重,改投到蒲老板门下,一方面为了完成师傅未完的宝船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习经商之道以在将来重振奇珍斋。与洋人亨特的结识又促使他了解了玉的历史和价值,也从此鉴玉、寻玉、藏玉,一生痴心于玉,视玉为自己的生命。名震京城的“览玉”盛会使他成为名符其实的“玉王”,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作者赋予他惊人的才干,玉带给他王者的身份、地位、风范和霸气,也让他上升到人生的至高点:
“前边竟是几件西周时期的东西:扁圆形的玉璧,外方内圆的管形玉琼,上尖下方的玉圭,“半圭为璋”的玉漳,弧形的玉磺,虎形的王琥……十年之中,竟然搜罗了这么多宝物,整个展览虽然规模不大,却尽是精华,仿佛摄取了古往今来那条玉河的灵魂,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让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而且越往前走,越令人肃然起敬,简直像进入了旷古深山,汩汩如闻那玉河的源头!”
……
然而战争无情,这场盛会之后不久,奇珍斋就受到了威胁,为了保护玉,保护住中国的传统珍宝,韩子奇无奈抛下妻子和儿子,放弃事业,带着藏玉漂洋过海到了陌生的英国。避战期间,韩子奇与梁冰玉摩擦出了爱的火花,他与梁君璧婚姻破镜,而梁君璧与妹妹梁冰玉姐妹之情也从此恩断义绝。如果没有战乱,如果没有年代的起伏,我想这玉的长河仍会源源不断地奔流下去,这玉之兴衰与悲剧也不会上演。
韩子奇一生为玉而活着。他视玉如命,视女儿新月如命,而这些,他终究都失去了!当女儿死去,当玉器被毁,他的精神支柱随之坍塌。这时“月半已过,盈满的玉轮匆匆地度过了大放光明的短暂时刻,迅速地亏损了,像被潮水一点一点地浸没……”韩子奇的生命也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从此一病不起,最终带着忏悔与遗憾离开了。临死之前他才有所感悟:他这六十年经历了一个轮回,得到的又都失去了,等于什么也没有得到,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把他戏弄够了,摧残够了,他也老了,这才懂了——世界一切名与利,得与失,又有多重要呢?
玉代表珍贵,代表着永恒。与可以存活千万年的玉相比,韩子奇的一生与存在却显得如此的短暂易逝和无比的悲凉。他也终于开始意识到,不管是他这个“玉王”,还是“玉魔”老人,或是梁君璧、蒲绶昌、沙蒙•亨特等其他人,都不可能成为玉的真正拥有者。他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内成为玉的守护者。而这些玉终将会从他们手中流失,汇入滔滔的历史长河之中。如果怀有私心和杂念,就会成为玉的奴隶,最终舍财舍命,化为虚无,不留痕迹。这不禁让我想到《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转眼间青丝变白发。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脂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是自然规律,一朝拥有一变而为两手空空也是必然规律。所以,一切既无需争,终将放手。
何谓罪,何谓恶?何谓情,何谓恨?一念之起,万念成灰。玉本无情,得失无计,世人空因欲念而生的爱恨情愁,才是一切罪恶的源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如果那些爱玉之人真正懂得玉之德,便不会痴迷一生,玉海沉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