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带丫宝去市场买菜,因为和卖菜大姐比较熟了就闲聊了起来。
这时过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看样子是大姐的朋友。看见我们在聊天就逗了丫宝几句。
突然男人指着丫宝的头发说:“这孩子头发不太多啊,还有点卷。”
丫宝头发确实不算很多,但也不是很稀疏的那种,前段时间因为天气太热给丫宝把头发剃短了,现在头顶上的又长长了,支楞着显得有点乱。
“你们满月的时候剃头发了吗?我们家孩子满月的时候用剃须刀给他刮得干干净净的,现在头发又黑又多。眼睫毛也得剪,在他睡着的时候给剪了。”
剃满月头我听说过,可剪睫毛……呃,我只能说我孤陋寡闻了。
“我们孩子剃了满月头还花一千多块钱做了个胎毛笔呢!”男人满脸自豪的说,好像给孩子做的不是胎毛笔而是一块金砖。
观念不同无需多言,我和大姐道了别抱着丫宝走了。
对于这个男人的育儿观,我只能表示“呵呵”。但他确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父母。
但不管怎样,这些都还只是限于身体层面,一般不会对孩子完成太大伤害。而有些育儿观念,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比如:
孩子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
我家楼下有一个邻居,她家孩子比丫宝大二十多天。在怀孕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
孩子满月后,邻居就带着孩子去婆婆家了,我们有时会打电话聊宝宝们的情况。
有一次邻居问我抱不抱丫宝。我当时很诧异她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当然抱了!”我说。“难道你不抱你家宝宝?”
“还没抱过。”她笑笑说。
那时丫宝刚满月,她家孩子快两个月了。
原来,她和婆婆都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一哭就抱,会把他惯坏。
哺乳的时候,她侧身躺着喂。孩子哭了,排除生理因素之后如果还哭就拿玩具逗逗,仍然不抱。
她家的孩子在五个月大之前从来没有被抱过,除了出门去打预防针的时候。
我无法想象一个妈妈需要多狠心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不停哭泣而不去把他抱在怀里。
抱抱他,真的就会惯坏吗?
事实是,不抱,才会伤害他。
婴儿在出生的前两个月处于“全能自闭期”。这时候的婴儿觉得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
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能满足他的这种“全能自恋”,即“呼奶唤抱,无所不能”。
当婴儿的这种自恋得到满足后,他便开始关注外部的世界,并对外部世界产生初步的信任,不会在长大后遇到一点挫折就想逃避。
也许有人会说,我家孩子哭的时候就不抱,现在练得很少哭了。
哭声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它是建立在婴儿对母亲的回应感到绝望的基础上。
这样的婴儿长大后,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不敢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是不能忍受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无限索取。
02
孩子频繁夜哭、夜奶,需要被训练。
在丫宝很小的时候,就有人劝我断夜奶,说吃夜奶影响孩子发育。一些专家也说小宝宝通过几次锻炼之后是能睡整夜觉的。
我想说如果是你半夜饿醒了或者被噩梦惊醒,你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留给你一个冷漠的背影,还是希望他温柔抚慰你给你端来一杯热牛奶呢?
小宝宝夜哭除了生理因素外,还因为他需要你。
客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一生追踪研究过6万对母婴关系,他说过: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地反应母婴关系的质量。
婴儿像一个精敏的环境探测器,时刻感应着周围环境能量的变化。
如果婴儿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他的内心会产生焦虑。妈妈积极回应和全身心的陪伴能淡化这种焦虑,使他平静下来,安然入睡。
而父母如果在婴儿的哭泣中不断的转身离开,婴儿会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向外界发出信号,对这个世界的激情和信任就被掐灭在了摇篮里。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还认为通过这样的哭声训练法训练出来的婴儿是懂事的乖宝宝。
其实他的生命底色已经被父母涂成了灰暗,注定一生孤寂。
如何应对不断夜哭的宝宝?其实很简单,只要顺从母亲的本能去拥抱他、抚慰他,让他感受到你身心临在的陪伴,他自然能恢复平静。
03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记得之前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看到主持人采访女星史可的一个片段,她说有一次她和外籍老公正在吃饭的时候,睡在婴儿车里的儿子突然哭起来,史可放下碗筷要去抱孩子,却被老公拦住了。
她老公说: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你也很重要。
当时很是感动,心想还是老外懂得心疼媳妇呀,还这么会教育孩子,应该向人家学习。
后来看到一些所谓的育儿专家也说,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从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
简单说,就是如果现在不吃掉眼前的一颗糖,两小时后就能得到两颗糖。
那么能等待两小时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这样简单的一个心理学试验,却被很多人误以为应该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
而事实是,孩子能够等待,是因为信任。
这种信任来源于在他的生命之初,父母对他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妈妈等情感表达及时回应和满足。
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求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够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相反,那些幼时经常被可以延迟满足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于“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下有一点好处,就迫不及待的消费掉。
04
诸如以上的育儿观念还有很多。当我们再看到这些的时候,请先推己及人,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从自己出发,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满足自己的欲望。
每个孩子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来到一个家庭,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命运。
希望天下父母都相信爱的力量,相信爱的本能,不迷信,不盲从,多学习,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