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本书,瞻望了很久,对,可以说是瞻望了。高铭这个人一直铭记心中。但是,处于享乐主义(拖延症的罪魁祸首是每个人内心都根深蒂固着享乐主义,不愿意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一直沉迷于网络文化,高中定的目标,如今大二了才完成,可以说书都已经在学校与家来回辗转了很多次了后产生了离家不舍之情。不过,最终在昨晚凌晨我还是抗拒了没在床上就想睡觉的睡意,看完了它,并且上床考虑了很多。不只是对精神病患者思维的思考,还思考着这本书的意义,它让我更加了解了精神病,还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之外的很多东西。
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全新的认知,他们的思维,我简直无法想象。但他们所深思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某个突发奇想的孜孜不倦,甚至到了小心眼的地步,执迷不悟。但,当你细细的思考他们的想法,你又是那么的敬佩,一切都是曾经困惑过你问题,在他们的口中变得那么清晰、自然,让你怀疑你来到的不是精神病医院而是某个科学院,你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大口大口的吮吸着新鲜的知识果汁。
我想起了N个精神病医师曾经告诉我的: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说的话、别深思他们告诉你的世界,否则迟早你也会疯。
不过,我觉得要想成为精神病也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就上面这句话,告诉着你别深思他们的话,也许在最开始阅读时,你还会担心自己过多深思他们的世界,不过,在我,和我周边的朋友们阅读过后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没有去深思他们的话、他们的世界,即使阅读的时候感慨、思绪万千,不过很快,这种念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你·······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我:似曾显示?什么似曾相识?
他:就是某个场景仿佛经历过,很熟悉,但你可以确定是第一次来到某地或经历某个场景。
·····
这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个人都经历过,我记忆力第一次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了,而且是发生在厕所。那天天气很好,我刚刚走出厕所,突然无所目的,不知为何的回了头,阳光倾泻,洒在我的脸上,冬天的太阳很暖和。我虚着眼睛看着灿烂阳光中的厕所,那一幕如此的熟悉,就是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努力的回想,是不是在梦里遇见过,是不是之前有过同样的经历·······
一一都被我否定了,那确认那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次经历。之后,知道了这可能是多宇宙论的结果,几个平行的宇宙中分别生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偶尔他们会交叉重合,就出现了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这一起都没被证实,只是假设。于是又有了这是大脑记忆区造成的假象的说法,我没有深思过这个世界到底是多宇宙论、超弦理论还是全息投影理论。
但我也思考了很多,“‘记忆并不可靠。’······‘记忆是什么?就是一连串曾经经历过的画面而已。它们串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的记忆,但我们对记忆总是会有些扭曲,随着时间的推移扭曲的越来越厉害,因为记忆是受到当时环境所限制的。比方说你小时候去过一个院子,你会认为那个院子里的很多物体都是高大的,但当你成年后再去,你会觉得那个院子里的物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为什么?’”
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是这样。以前我记得两个地方隔得很远,而如今却觉得记忆欺骗了我。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变化,细胞在衰老死亡,然后重生,全身细胞十几二十年就会完全轮回一次。想象你的手指,你的手,你的胳膊在一天天变化,并不只是长大而是更新,到最后你整个人都新的。那么你还能说你是曾经的那个你吗?
“我们的身体已经换了,我们的意识靠记忆撑着,但记忆本身又是因为环境和周围的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些,记忆和因记忆而产生的意识也变得毫无意义·······意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依赖环境、依赖其他人,所以其实你并不是你,我并不是我,而我们才是我,我们才是你。”
细细评味,何尝又不是呢?所以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个体所言。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都很有趣,让我在一瞬间仿佛明白了某个真理。“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又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没有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让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没有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但当我们接触了精神病人,并走进他们的思维,便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多么私彩斑斓的世界。甚至会反省,他们可能没有病,只是我们大众所不能理解他们超前的思维。
“非常希望在开始看这本书之前,你能接受我一个小小的建议:请拨开文字和表象的迷雾,更开阔的接触者奇妙世界的本质。我更希望读完这本书后,你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所以说,看这本书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交流,一次又一次的视野扩展,透过书本看到更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