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通江模式”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巍巍中华,地大物丰,每一座城,每一个县,都有自己为之骄傲的特产。
但如何把这些特产经营好,做成优势产业,却并不容易。
从一耳难求,到通过人工栽种,变成百姓佳肴,四川通江一朵银耳振兴一座城的故事,正是一县一产,强业富民的典型案例。
▲银耳产业园
北纬30度,一个最神秘的纬度。
从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从四大文明古国,到四大宗教,地球上最奇妙的自然景观,纷繁多样的地质地貌,奇特多姿的自然生态,丰富多彩的物种矿藏,复杂多变的水文气候,乃至人类的文明起源,都集中于北纬25-35度这个“北纬30度区域”。
通江银耳,正是北纬31度上的又一个自然造化。
通江地处四川东北,大巴山腹地,亚热带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受群山阻隔,形成丰沛降水,造就了通江终年山环水伺,云缭雾绕的独特环境。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最终,暖湿温和的气候与密林共同孕育出了冰肌玉骨的通江银耳。
银耳,号称“耳中极品,菌中魁首”,中国人吃银耳,已有上千年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汉•神农本草经》中对桑耳的描述中就可见到银耳的影踪;唐朝,人们就将其记载进了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宋代,人们将银耳视作菌中上味;明清时期,银耳更成为皇室御膳珍馐。比如注重美容养生的慈禧,每天早上就必食一碗银耳。
由于过于珍稀,千百年来,银耳一直只有达官显贵才有机会享用,直到人工栽培技术出现以后,才逐渐走入寻常百姓之家。
而通江,正是人工栽培银耳的发祥地。
据史料分析,早在清朝道光年间,通江就已在尝试人工培育银耳;而到光绪年间,通江县内已是“白耳广出”,作为“民间生息之依”。
到了民国时期,通江更是因为银耳产业的发达,一度空前繁荣。
根据史料记载,1930年代,通江人余开奎前往上海同济大学读书,家中只需要卖出一斤银耳,就可以支付他一年的学杂费。
地处中国西南,被重重大山围困,地少人多的小城通江,也成了商贸云集的繁华之地,不但吸引了大量外省商人来这边做买卖,甚至连当时只有上海等大城市才有的丝织品、衣料、毛料、煤油、海菜等紧俏商品,也能在通江买到。
因此,银耳主要集散地通江陈家坝,甚至一度被人称作“小上海”。
随着时代变化,坚持段木栽培的通江银耳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两百多年来,人工种植银耳的技术,一直在不断迭代升级,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技术更是让银耳的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
其中,通江从清朝到现在,对银耳的研究、开发、培育、利用从未停止,但其主要种植方式,至今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段木栽培”方式:
选择当地特产的优质青冈树,将树龄7年~8年、树径8cm~20cm的青冈木砍锯成段,再通过“育种砍棒、打孔点菌”等十多道工序,最终完成银耳培育。
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银耳,口感、营养等各种指标,都远优于其他产地银耳。
比如,根据科学检测数据,通江银耳的清香物质芳樟醇含量超总挥发性成分高达73%,甘露糖、岩藻糖、乌苏酸等活性物质的含量及还原力、抗氧化活性能力也显著高于其他产地银耳。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程建华
但这一种植方法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从每年12月砍树截段开始,经历架晒、接种、发菌、排堂、出耳、采收、剪洗、干制、储存等工序,到次年9月整个生产周期才算结束,历时300天之期。
整个种植流程复杂,种植过程艰苦,每百斤耳棒仅产干耳几两,银耳产量规模有限。
据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公布数据,在2023年,整个通江县,青冈段木银耳的干品产量总和,预计也仅有60吨。
而在其他地方,采用棉籽壳原料,以更加低成本、短周期、大规模的工业化方式生产银耳,袋料栽培已经成为主流。
1977年,福建古田大桥公社姚淑先试验成功银耳木屑瓶栽法,比段木栽培增产15—20倍,生产周期只需要35—40天,比段木栽培缩短了260天以上。
1979年,古田青年农民戴维浩发明袋栽银耳,使用塑料薄膜袋装料,打孔接菌,卧式排架出耳。在该法带动下,古田县银耳产量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15倍的规模增长。
1983年,姚淑先用棉籽壳取代木屑,作为栽培银耳的主原料,培育成本进一步降低,单位产量也进一步提高30%。
……
这些外地银耳,虽然质量不及通江,但产量规模和成本控制却都形成了碾压性优势。
▲不同历史时期的银耳市场价格/来源: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谢宝贵
尤其是福建古田,虽然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才开始人工栽培银耳,但随着生产规模扩张,迅速形成了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供销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银耳产业龙头。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在2022年,古田县银耳产量已达38.5万吨,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
与之相比,通江银耳这个世界银耳的发源地,反而因为产量低,加工链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逐渐丧失了行业话语权。
失去产业优势,富庶的县城重归贫困。
与川东北很多城市一样,大山围困,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的通江县,一度成为中国最穷的地区之一。
在2014年底,整个通江县有贫困村157个、贫困人口10.6万人、贫困发生率16.8%,分别比全国、全省高8.3和8.2个百分点。
一边是富饶的资源,一边是现实的贫困,通江下定决心,从特色产业破局,脱贫致富。
重新擦亮银耳这块金字招牌,正是破局的关键之一。
近几年来,朝着振兴银耳产业方向,通江不断落子。
●一、改良品种提质量
菌种,是影响银耳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前,外地代料银耳母种渗入通江本土,干扰了通江银耳的“纯正血统”,菌种质量参差不齐,菌种生产“散、小、低”。
所以,通江一方面通过菌种市场专项治理行动,打击和取缔不合格的菌种生产作坊式小厂,确保优质菌种供应;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省内外专家学者技术资源,招引高技术人才,研发选育具有通江银耳本质特征的优良品种。
到现在,通过不断迭代筛选,培育出来的适宜于段木栽培的“银科1号”至“银科4号”等优良菌种,已经大量推广种植,不但产量更大,而且质量更优。
▲通江银耳育种成果标本
●二、升级现代产业体系
以前,通江只卖银耳初级产品,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带动小。
现在,通过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机制,通江不断做强龙头企业,做精高端产品,已经形成了“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种植户”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全县已建起银耳菌种厂家10家,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合社80余家,家庭农场20余家,共有银耳种植户上万户。
此外,还成立了通江银耳科研所、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通江银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李玉院士专家团队通江银耳研究中心、通江银耳协会等科研与管理机构,组建了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聚力打造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优势不断积聚。
在银耳的深加工方面,陆续开发了银耳饮料、银耳酒、银耳饼干、银耳中药饮片、银耳面膜等各种创新产品,不但深受用户欢迎,也创造了更多市场价值。
此外,还引进电子商务公司,积极对接国内一流电商平台,并组织企业深入全国各大城市拓展市场。
从科研到培育菌种、种植以及清洗、分拣、切割、包装、烘干、冷藏等初加工环节,再到冷链运输和线上线下销售、品牌塑造,以及非遗文化体验的新场景应用,全产业链闭环已经成型。
●三、加强政策保障
从2018年开始,通江银耳打破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将银耳生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并按照实际保费的75%进行补贴,以此提升老百姓种银耳的积极性。
政策一出,当年菌种用量就同比增长了3.6倍。
而近几年来,通江先后出台《通江银耳全产业链发展十条措施》《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工业园入园企业激励扶持政策及管理办法》,从科技创新引领、新型主体培育、生产奖补激励、人才招引培养等方面,通江的银耳产业激励政策的力度、广度、密度还都在持续升级。
●四、深挖文化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通江银耳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
千百年来,从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通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但孕育了一代一代传承发展的银耳生产传统技艺,更积淀了“九湾十八包”“祭山祈耳”“座七砍八”等厚重而神美的银耳文化。
如今,通江也通过对银耳文化的挖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为本地银耳品牌提供了加持。
通江先后在银耳发源地陈河“九湾十八包”雾露溪畔和县城西郊周子坪建成国内唯一宣传银耳文化的中国通江银耳主题博物馆,其中周子坪银耳博物馆占地面积40050平方米,馆内收藏文物541件,通过历史文物、实景模拟、视频投影等形式,向游客充分展示了通江的银耳文化传承与产业优势。
2022年,位于县城周边高明湖的通江银耳主题公园也开园迎客。
作为通江县夜间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公园占地580亩,拥有1.5公里游船夜游项目,5大奇幻场景,10大主要节点,9800㎡古艺市集小镇。游客可乘坐世界独创的“银耳游船”,行浸式地体验银耳仙子“雾露兮”与山之子“青冈”的传奇故事,下船后还可步入人间烟火,在公园对岸的古风集市“通江花月夜”中与友人把酒畅谈。
这样奇妙的体验,不但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甚至一度将“通江花月夜”送上抖音吃喝玩乐榜榜首,成为通江县旅游新的打卡地和增长点。
始办于1991年的首届通江银耳节,更是在2023年8月迎来第四次盛大开启,不但让世界的眼光聚焦通江,也以之为契机招商引客,为通江银耳的振兴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
诸多政策与举措背后,通江当下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品牌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种放心耳、做匠心耳、卖良心耳”的坚守,自古以来,通江银耳就一直以“耳中极品、菌中魁首”享誉国内外,也被先后获评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欧盟有机认证”等多项殊荣。
1995年,通江县就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004年,通江银耳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据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测算,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价值已经达到61.66亿元。
“通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生长银耳的自然天堂,也让通江成为世界银耳的发源地,通江银耳的品质也是最好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得益于优异的品质和品牌,通江段木银耳的市场售价远超其他产地银耳。制成中药饮片的最新价格是6000元(左右)/公斤,特级干耳4000元(左右)/公斤,一级干耳3200元(左右)/公斤,二级干耳2400元(左右)/公斤,三级干耳2000元(左右)/公斤。
即使如此,依然备受市场青睐,经常供不应求。
然而,也正是因为通江银耳的品牌强,价值高,所以引来了不少“李鬼”,用外地银耳冒充通江银耳高价售卖。
而另一方面,由于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所以大多数的消费者,目前也还对通江银耳的底蕴与价值缺乏了解。
一方面,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通江银耳,另一方面,如何对假冒伪劣正本清源,这是通江银耳进一步打响品牌,必须过的两道关。
●二、产量
如果没有足够产能,即使建立再强大的品牌,也没有实质意义。
在传统栽培方式产能受限的情况下,通江如何有效提升产能,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这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着眼这两个问题,通江已经有了新的谋局,产业发展逐渐提速。
2022年,通江县明确了“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的整体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
2023年8月9日,第四届通江银耳节现场,通江正式公布了最新的通江银耳规范标准,明确“通江银耳”适用范围,并建立了可追溯系统。
相关标准从术语和定义、保护范围、生产技术要求、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检验规则、判定规则、包装标志、运输、贮存等方面,对“通江银耳”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不但充分体现了地理标志产品通江银耳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也为通江银耳的品牌升级奠定了基础。
既可以打击各路李鬼,也能放心发展木屑银耳的规模增长,不用担心对通江段木银耳的品牌形成冲击。
与此同时,瞄准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大方向,通江银耳的深加工产业也在不断扩张。
在通江银耳(未来生物)全产业链项目的标准化厂房里,自动化的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平均每6秒钟便有一碗即食银耳羹走下生产线,销售至全国各地,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
8月9日当天,围绕通江银耳产业发展规划,又有8家企业签约投资通江,签约金额达20.2亿元。
在此基础上,通江银耳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提速,通江银耳重新起飞已经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以GDP为主要指标,来观察通江的发展,未来几年,它即将进入一个远超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增长快车道。
因为它的优势,远远不止银耳。
比如,通江县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经探明的天然气储藏量,高达5600亿立方米,气体质量也非常优异。
2023年以来,通江县已经申报建设化工产业园,并与中石化签订《油地共建框架协议》,双方互赢互利,促进天然气开发顺利进行。
截至目前,中石化在通江县6个乡镇和17个行政村共分布勘探开发井18口,川东北至川西输气联络管线工程也已完成放线和管沟开挖工作,13个中心乡镇气化工程开始实施。
在此之前,我们曾在《宣汉奇迹:川东北崛起样本》一文中,详细分析过“西部气都”宣汉实现GDP飞跃,成长为“川东北第一县”的产业增长模式。
面向未来,通江显然也有望沿着宣汉的成功路径,就地转化天然气,招商引资,筛选龙头链主、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工业资源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的关键跨越。
面向未来,通江的战略是锚定“一县三地”(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建设川陕苏区精神传承高地,建设秦巴山区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地,建设川东北经济区后发赶超示范地)发展定位,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在产业上,通江主要在文旅康养、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持续发力,打造通江银耳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从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此外,立足交互成渝西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内畅外快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北向出川、东向达海重要交通节点和川陕渝毗邻区域重要通道,也将成为通江的新机遇。
交通便利后,通江丰富的生态文旅资源,也将能够吸引成渝乃至国内外的更多游客。
通江正积极建设秦巴山区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地,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聚焦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抢抓“双碳”机遇,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切实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
但是,对于更多的城市来说,这些路径的学习难度更大。因为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强大的工业资源禀赋、丰富的生态文旅资源与即将跃升的区位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江重振银耳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范式,反而更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
今年4月,农业部印发《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5)》,支持各地通过弥补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短板,更好地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乡村振兴。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通江银耳的重振模式,必将为其他县域经济体提供更多的成功经验。
-END-
作者:黄成竹
编辑:邢伟丽
设计:凡入设计
审核:王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