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
从北京南站出发,乘高铁,两小时就抵达了河南安阳东站。对于这次“华夏文明发祥地之旅”的第一站,安阳殷墟,我充满了期待。
4000年前,灭夏建国的成汤为他的国家取名“商”。其后裔历经七次迁邑,至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殷为都达273年。直至公元前1046年,纣王牧野(今河南新乡)惨败,自焚于朝歌。统治近600年、历经17代31位君主的商王朝就此终结。曾经繁华的都城沦为废墟,故称为殷墟。
探访殷墟那日,天空阴沉,微风把雨珠吹到脸上,感到一丝凉意。在殷墟遗址公园里,最先闯入我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甲骨文雕塑。细看,它是1991年发掘出土的花东甲骨坑中,保存较完整、记录历史信息较丰富的一块甲骨。
很多年前,我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知晓的甲骨文,老师告诉大家,它是汉文字最初的模样。我对甲骨文的认知仅此而已。
此刻,我脚下是三千年前埋藏了1583片(其中带字的689片)甲骨坑发掘地,而眼前这片甲骨上刻画的文字,其实称它为符号更贴切,因为我完全不知所云。
第一次在殷墟发现甲骨窖藏坑是1936年6月12日,那是一个令考古学家们怎样发狂的一天啊!在遗址公园里一间灯光昏暗的展室,模拟了那个不足半立方米的甲骨坑。我俯身望去,眼前呈现出一片片堆积如麻的龟甲片,据统计总数为一万七千零九十六块,其中整版的龟甲就有三百块之多。殷商时期甲骨使用之后,大多有意识地储藏起来。这里正是商人储藏甲骨的大型窖穴。这些出自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农业、天象历法、生育、疾病、田猎、贡纳和祭祀等多方面内容。这些信息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封尘三千年之久的远古王国之门。
穿行在殷墟遗址的甲骨文长廊里,面对满墙精美如图画般的甲骨文,我不禁肃然起敬。甲骨文不仅仅是汉字之源,它的意义还在于,把商文明从神话和传说变成了信史,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又向前提早了五百年之多。
在殷墟博物馆里,大量珍贵的文物,详尽的介绍,从后(司)母戊大方鼎到难以计数的车马坑,如抽丝剥茧般为我揭开了这个远古王国的神秘面纱。
进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北部的北组宗庙祭祀坑区域时,天空依旧阴沉。放眼望去,竟是一个个满是白骨的坑穴。我本能地感到惊愕和恐惧,只能仰天发问: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尽管隔着玻璃罩,似乎还听得到来自三千年前的哀鸣。
指示牌是这样记录的:“······201具殉人,多数是砍首而埋的“人牲”·····为殷人祭祖典礼的遗迹,是了解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最形象的教科书”。
在编号56辞的甲骨文中,商王武丁问“我能用五百个仆奴祭祀吗?” 这片龟壳背面刻着:“王固曰。” 意思是君王占卜又观察了卜兆后,决定说:“能用!”于是,500个“人牲”被送入祭祀坑。
下到距地面7.5米深、1976年发掘出土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内,除了上千件随葬物品(青铜器、玉器、陶器和数千枚货贝),令我无法闪躲的依旧是围在墓主人四周的十多具白骨。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除了大量的商代文化遗迹外,遗存更多的就是遍地尸骨。据甲骨文记载,商人祭祀祖先时,屠杀奴隶做祭品。后来的骨骼鉴定发现,这些殉葬者大都是异族的奴隶。战争中俘获的战俘就成为了奴隶。商人认为战俘和抢夺的牲畜一样,都是献给祖先最好的贡品。
无知且残暴的人殉制度,随着商王朝的覆灭逐渐淡去。
“国之大事,祀与戎”。一面是野蛮的杀戮,一面是璀璨的文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留给我们的是不解的疑惑和无限的想象。
走出殷墟遗址公园,转身回望那座橙红色的大门,它竟是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門”之造型。
去探访殷墟吧,那是一部精彩的地书,一段永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