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乐的儿童会变成不快乐的神经症成人”;
“陪伴儿童成长之人的行为,尤其是母亲的行为,对于儿童来说十分重要”;
“儿童过去经历对其随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很多研究表明,个体在上学前的经历对于个体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某些可能影响个体随后发展的态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形,儿童在这个时期是愉悦、稳定,还是不幸、与社会脱节、跟不上学习进度等,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期养育。(摘自约翰鲍尔比在纪念弗洛伊德诞辰百年的会议上的演讲)
众所周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3-7岁学前期到底重要的到什么程度,却未必能够引起家长与儿童教育者的真正注意。生活中每天每时发生的养育事件,也未必能够引起大家的反思。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永远是先“做”而不思。就像一个孩子头撞在桌子角上咧嘴要哭,他的母亲立即扑过去,大声地问孩子撞疼没,摔着没。作为对母亲的回应,孩子开始哇哇大哭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母亲看到孩子咧嘴时,反应不那么快,而是先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她很可能会发现,孩子会继续他的游戏。所以儿童早期的脆弱是孩子真得脆弱,还是我们以为的脆弱?
针对早期儿童的健康养育,雅暄自2015年起便将游戏咨询带入幼儿园,在众多的案例中发现,儿童与成人是一样的,他们早期的情绪困难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只会越来越困难,甚至变得无法应对,最普遍的现象会表现在不适应的行为上,但每一个不适应的行为背后都有无法面对的矛盾情绪。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矛盾并不代表不健康,相反,对所有人来说,矛盾都是常态。对于矛盾的应对方式才是不适应的真正所在。
一、什么是矛盾情绪
弗洛伊德对于矛盾情绪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在早年生活中,我们无一例外地对于我们父母与同胞有着愤怒和憎恨的情感,即又爱又恨。对于儿童爱的表达,作为家长相对容易应对,并且绝大多数是欣然接受,但是对于愤怒与恨的表达,却是家长的困难。我见到的很多家长在应对儿童愤怒时都是无极而终。
案例:小白,15岁初三男生,目前处于不去上学的状态,没有心理咨询的动机,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只是不想去上学而已,妈妈无奈下只能自己前来咨询。在与小白妈妈的沟通中,了解到,小白妈妈并不喜欢做妈妈,甚至当初根本不想生孩子,觉得管孩子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从而不得不管孩子,但总感觉孩子给自己添了麻烦,每次孩子闹脾气时,自己都很生气,但是生气之后又觉得,就依孩子吧,也算是把问题解决了。因此,小白与妈妈这么多年过着看上去的“相安无事”,小白妈妈从来没有意识到小白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愤怒,觉得每一次孩子反抗,自己都妥协了,为什么还会有愤怒呢?后来小白妈妈反思到,她非常害怕愤怒,害怕惩罚,她联想到自己小时候,是不能愤怒的,是不能对父母表达质疑的,所以生活中有很多“自动”的妥协,觉得问题解决了,其实是埋下了更大的安全隐患,小白妈妈从这里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愤怒,以及对愤怒的恐惧,和面对愤怒的无力,混杂在一起的感觉,变成了厌烦,似乎自己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多年在家不工作也让她感觉到自己的没有价值,可是就是因为厌烦,根本不想为自己的无价值做出任何的改变,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小白目前的心理困境。
因为弗洛伊德,矛盾情绪的冲突也首次变成了科学研究的主题,我们现在得知,对于矛盾的恐惧和内疚是多种心理疾病的基础,而面对这些恐惧和内疚时的无能感也成为许多人格障碍的原因,包括长期不良的行为。早期儿童为调节矛盾所做出的努力对其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个体发展顺利,他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爱着的家人,也有让他们愤怒和不满的地方,他们可以耐受这种不满,并且将不满变成自己发展出与别人不同的动力。但如果发展不顺利,就会让他们产生焦虑并想要控制它(不满),尽可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只有“真诚与善良”的孩子,从而只能穿上虚假的“外衣”,但这会让父母心安,自己也会暂时心安,直到青春期时,他们被同伴指出这种“虚假”时,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一直信以为真的“真理”遭到打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