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子比较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做事急,想做一件事有时候不会考虑太多,直接就干了。再一个是当受到侵犯和攻击性言论时候急,尤其年轻时候,立马就要回击回去。
其实我这俩急的特点,均来自老爸老妈。
老爸是他人决不能对他说个不字,否则可能马上就急了,你只能顺着他意志,不然,他后面的话就非常不受用了。
老妈是脾气急,年轻时候基本不会走路,一走就是小跑。做事情也是喜欢齐了咔嚓,不拖泥带水。说话有时候会有些急,但没恶意,完全就是性格。
我可能是把父母基因均沾了。这些年尽管努力修炼,有时候遇事还是容易急。区别是下决定不那么快了,会想想。
所谓“语迟则贵”,意为把说话的速度放慢显得有涵养有地位,只有语言过缓地表达,才不至于出现差错。
《周易》上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是指贤明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这也说明,在语言表达交流中,降低语速,可以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掌控局势,可以心思缜密,逻辑清晰,滴水不漏,而语速过快,或急躁,则容易口若悬河,言多必失,无法自圆其说,或者口无遮拦,祸从口出,铸成大错。
《礼记》上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它告诫人们,水越深则流的速度越平缓,人的语速慢,不急躁,则是有涵养的样子。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经过大脑说出的话,往往有瑕疵,所以,把说话的速度降下来,就是边想边说,力求完美,无懈可击。有人说,说话比写文章难,因为写文章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而说话是面对面交流,即兴表达,有时间限制,所以,为使所说的话不出现纰漏,先要在大脑中酝酿一番,把要说的内容列一个题纲,然后再将速度放慢,就能有条不紊地表达清楚。
所谓“行缓则安”,意指行走缓慢而安全,这种缓慢能带来平稳,放近可以指脚下走的路,放远可以指人生漫长路。一个人倘若能看清脚下路,保持身体平衡,切忌莽撞跳跃,无疑是平稳安全的,人生的路也是如此。朱熹在《童蒙须知》里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就是要孩子不慌不忙,不顽劣,守规矩,脚下的路是一定会走得平稳踏实,安全无忧。
日常中,跌倒的,碰撞的,多般都是在速度上没有把控好,或者眼晴没有跟上脚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的时候,在没有充分准备下提速,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所以,保持一定节奏的“行缓”,则是稳扎稳打,稳步向前,生活的路尚且需要求稳,人生的路更需要求顺,在举轻若重中谨小慎微,在举重若轻中游刃有余,只有保持内心的沉着与冷静,便能在处事中凸显从容与淡定,人生之路,最关键的就那么几步,走缓,走稳,走踏实,你就能迈向成功!
所谓“事缓则圆”,意指遇事不能操之过急,在缓慢应付中找到对策,最后圆满解决。在主观上,我们对许多事情都是先入为主,感情用事,总想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在焦急中安排,匆忙中行事,常常会出现不足之处,如果能缓一缓,多从不利的方面考虑,或许想得更周全细致。古人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因为时间仓促,急于求成,未能摒弃狭隘,故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迷离慌乱,心神不定,速度不减,怎能深谙“事缓则圆”的真谛?
在处理大的问题上,要从长计议,统筹兼顾,只顾一头,不考虑其他,显然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所以,在较大事情的决策上,要善于论证,多听不同的意见,甚至可以延缓施行。人有感性的一面,见识、性情、心理等诸因素,总会千丝万缕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当我们把视线转移,把时间拉长,许多困难可以迎刃而解。
通过阅读积累和实践总结。我们会发现古往今来劳动者处世为人的经验结晶,“语迟则贵、行缓则安、事缓则圆”的人生箴言,无不彰显古人的做事原则和方法,迄今都有借鉴作用。
通过古人汇集的语缓、行缓和事缓的谨言慎行,泰然处之的智慧与技巧,我们深受启迪,颇有收获。读书可以增长知识,社会实践也同样可以增加阅历和知识,经过阅读与思考,使我们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