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看过余华老师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在细雨中呼喊》。每每看完,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书中人物的生活,怎会如此苦。可即便生活如此苦,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哪怕最后只有一只老黄牛与之作伴,可在漫长的时间旅途中,也曾拥有过一段时间的家的温情;《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遇到难关时,总能剩下一条维持生计的卖血路。可在《细雨中呼喊》中,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最为真实悲切的故事,少有温情的故事。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书名为“在细雨中呼喊”,呼喊何物?读罢,才明白,“在细雨中”可理解为一种困难的处境,而呼喊的则是爱与幸福。
这本书将原生家庭、两性关系、封建愚昧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可在这本书中,原生家庭代表的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恶,从主人公孙光林被亲生父母卖出、年幼的鲁鲁被单亲母亲打骂、国庆因父亲再婚被遗弃、再到苏林因缺少父母的关心而活活死在家中,在那个年代,家庭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需要艰难抗在肩上的负担……两性关系中,手无缚鸡之力、无经济来源的女性似乎总是弱势的一方,唯一的用处,是传宗接代以及做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维系家庭的纽带。孙光林的母亲,这个瘦弱的女人,为家庭付出了一切,而当丈夫出轨寡妇,且将家中唯一值钱的几件物品偷出送给寡妇时,她仍不敢做出反抗。孙少林的曾祖母,在豆蔻之年出嫁,可就因多看了一眼窗外的麻雀而迎来一纸休书……
书中人物命运荒诞、凄苦,每一个人物身上都背负着一种时代的可悲。在那个年代,填饱肚子是活下去的第一要义,与饱腹相比,其余问题根本不值一提。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夕阳晚照下,年迈的祖父拖着他疲惫的身体,来回奔碌在父亲与叔叔家,直至翩然离去时,受尽父亲辱骂的祖父仍然保持着固有的笑容。
主人公孙光林命途多舛,他多次目睹了身边朋友的悲剧,的这使他很早便学会了察言观色,从他的口吻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成熟。后来,他考去北京,离开了那个养育他十几年的小村庄,等待他的,许是他呼喊已久的幸福与爱吧。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感到喘不过气,固执地认为,这只是小说而已,现实的生活中不会有如此凄苦与惨淡的故事。可艺术源于生活,我们亲身经历过,不代表这些实物不存在。出于普通人的视角,只希望更多的幸福与爱能早日降临到那些饱受痛苦折磨的平凡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