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喜欢表达,所以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在沟通场景中不断去强调自己的观点。但殊不知,很多时候,假如对方对你的观点完全没有任何认知的话,“表达观点”可能是效率最低的方式。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
有一个你不太熟悉的人某天跑过来给你推荐一部刚刚上映的电影。
他说:
这部电影特别好,超级好,我推荐你一定要去看看。
试问,此时你会怎么回答他?
我猜,你会说:哦。
但,假如他是这样跟你说的呢?
我昨天刚刚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播放的全过程中,我先后4次被感动落泪——这是我5年来第一次被一部电影感动得落泪。另外,在电影播放结束时,我们那个全场爆满的影厅里,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完全自发地起立为这部电影鼓掌。
感受一下,在后一种表述面前,你对这部电影的兴趣是不是会显著提升?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某个朋友,某天来找你聊天,他说:
前天我去参加了一个会议,那个会议上好多好多人啊,分别有XX公司、XX公司、XX公司等的老大。
然后,有一个著名基金的合伙人,在会议上做了一个演讲,这个演讲他结合自己对于教育行业十几年的观察,从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行业发展讲起,具体讲了学而思、新东方等著名公司的成长路径,还有2010年以来这一波在线教育的一些新趋势,然后他还解读了很多学习形式发展的变化……
怎么样?这么多有点儿没头没脑的一大段话,是不是让你听着有点儿昏昏欲睡不厌其烦?
那,假如他换一种说法呢?比如像下面这样
前天我参加了一个会议,有一个著名基金的合伙人聊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颠覆性观点,叫作:教育将死,学习永生。
这一次,是不是感觉瞬间你的倾听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且特别想听听这个人接下来都讲了些什么呢?
其实,上面两个例子,沿用了我们沟通方面再普世不过的两个原则:
假如你需要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注意力,那你可能需要先抛出一个可以让对方大吃一惊、瞠目结舌或十分好奇的观点和结论,瞬间击中对方,然后再去逐一论证你的观点是否可以成立。
而,假如你面临着的问题是要说服对方接受一个你的观点,那么你可能更需要先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节的刻画出发,通过事实和细节引发出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再逐步引申出你的结论。
知名文案营销人李叫兽曾经写过一篇“X型文案和Y型文案的区别”,如果你好好看看的话,其实跟我们这里提到的,是一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