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做女儿就应做木兰”,我觉得不是说木兰是完美女子,而是木兰的生活很幸福,很值得把人生和心态过成她那样。她生于富贵之家,在物质上没有忧愁,喜爱各类诗词、甲骨,看医书,很懂得生活,生活轻松而又有趣,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为人洒脱开朗,虽然上天没有配给她最想要的立夫,但也让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她也很知足快乐。
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们不远,我一直在想象他们那时的生活,也就是我奶奶的爸妈,还有我老奶的爸妈,我去坟上拜祭的那一代人的生活。木兰他们应该是1900年前不久生的,现在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正好过去了100年,这100年被称为中国近代史,是屈辱和被挨打的100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各类战争频发。他们这一代人从个人角度上说是不幸的,颠沛流离,安全得不到保障,时间过得真快,100年后,我们安然的坐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已经不记得了那种伤痛,他们也想不到后来发生了什么。生命就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了下来,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依然有因有果的持续进行着。
古人封建上等社会的精神生活很丰富,我特别羡慕木兰、莫愁他们那种小姐,有丫鬟伺候,有明白的父亲,给他们传输道家的思想,让她们读医书,知道理。如果生活在古代,能过这样的生活,真是羡煞旁人,木兰结婚之后,除了管家事,经常闲暇的在院子里下棋、看书、赏荷,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景,闲情逸致好不惬意,这是现在的我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现在的我们科技虽然高度发达,但是就像农耕文明反而带给人类沉重的劳动负担那样,科技文明也让脑力劳动者时刻投入工作,租房,面对电子显示屏,根本体会不到古人那时候的惬意生活。当然,这种惬意仅限于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更多的人是丫鬟,是乡下的劳动人民,也是这100年来推翻的封建阶级主义,所以虽然羡慕他们,但我作为穷苦人家的女儿,还是不能否认推翻了他们这样的封建阶层的成果,如果还是这种社会阶层,很难保证自己不是丫鬟,是受剥削的那个阶层,根本过不了那样的生活。
但像曼娘那样的,就是我不想推崇的,确实是他们那个社会的弊端,守身一辈子,这让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啊,虽然她自己也很知足,但是被儒家传统洗脑的后果,是她的精神就崇尚这样,不知道她快不快乐,如果快乐,就像道家说的那样,存在即合理,道法自然,我本身不是一个维新派,不会刻意推翻一些事物,她毕竟也因为这样受到了曾家的庇佑,得以安稳富足的生活一辈子,除了最后的日军侵袭。其实曼娘是一个弱者,古代靠她那样的女子想要拯救自己的命运真的是很难,父亲死了、弟弟死了,丈夫刚嫁过去就死了,所以我有点气不过的是,最后别人都能逃走,只有她因为没有依靠和儿媳妇一起惨遭日军毒手,为什么阿非就不能想到还有她呢,也帮助她一起跟他们一起走,哎,话虽如此,但阿非确实没有义务过来想到曼娘,不会考虑的那么周全,就像这个社会一样,我们主要还是靠自己,依靠他人帮助都只能是“有了是好,没有正常”。
银屏、体仁和体仁母亲是我很想说的一篇角色,他们几个,没有一个算是好的,每个人都有错,才酿成了最后的结局。但其中错最大的是姚太太和体仁,银屏是最大的受害者。溺爱儿子是姚太太错一,拆散恶待银屏是姚太太错二,这两错助推了事件的结果,体仁毋庸置疑,更不是什么好东西,恶棍一般的人物,纨绔子弟,随意勾引其他人,却软弱不肯负责任,就只会那样和母亲杠,算什么男人,好在有一丝良心能回去继续找银屏。银屏,受害者,站在她的角度说,其实她的一路都是被逼迫不得已的,伺候那样一个纨绔的少爷,怎么可能不被少爷勾引,不知道她是否是真的爱上体仁还是受不了这种诱惑,和少爷在了一起,但这件事总之是不可避免的,是以她一人之力,无法避免的,可幸的是她是自己想要和体仁在一起过,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敢于反抗权威,没有逆来顺受,但也是这可贵的勇气让她的命运因此而跌宕起伏,最后落得个孩子被抢,自己上吊死的结局,真是很可悲可叹,无法言说的悲哀。体仁不是什么好人,但银屏却没有悬崖勒住自己就和体仁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她的错,曾经体仁也想调戏锦儿,但锦儿作为受过木兰良好影响的人敢于表达自己对他的不屑,可是银屏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所以银屏错,却因为环境的影响没有办法避免,但她敢于反抗的精神值得赞扬,作为要生存的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想要好好生活下去,低头接受安排就会有安稳的一生,但我们观众却会觉得失望至极,也许我就是一个像莫愁那样的人,觉得生存下来是会比较重要,这样的思想也许会在以后会有变化。最后体仁和姚太太都没有善终,我觉得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平衡,姚太太很不幸。关于他们的故事,真是难道清楚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