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和你聊聊凯文·凯利今年的另一本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之前分享过听书笔记和感想,现在看完原书,分享一下读书感受。
简单说一下这本书的要点:
*在未来,镜像世界带来大变革,数百万人可以一起协作;智能眼镜将成为下一次科技浪潮中的关键硬件;历史将成为动词,人们佩戴智能眼镜,可以浏览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在。
*在第一大平台互联网、第二大平台社交媒体之后,镜像世界将成为第三大平台,也将诞生称雄的巨头公司。
*可是对于当下的谷歌、苹果、亚马逊等巨头来说,最后的胜利不属于它们,未来的巨头,现在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甚至于它还在孕育之中。
*在未来,工作将与游戏渐渐融合,工作是为了取悦自己,年轻人会比老年人更容易失业。
*AI将与万物相连,不过却并不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人们都将适应AI,会把枯燥性的工作交给AI,自己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在公司、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外,平台将成为第四种组织形式,在开采数据石油、管理数据资产上发挥巨大作用。
*所有的产业,都会因为科技的进化而重塑。因为技术更新、产业迭代,竞争从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转变到城市与城市之间。
接下来,展开聊聊读书过程中,自己很受启发的三个观念:
01
凯文·凯利说,看待某项科学技术会不会带来巨变,要看其应用会不会带来次生效应,产生什么影响。
受此启发,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不要做一件事,要不要养成一个习惯,不单纯看它本身,而要看它对于个人、生活方面的衍生影响。
要看它会带来哪些改变,以及这样的改变,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
如果这个改变,带来的是正循环的影响,一连串比较正向的改变,哪怕有点麻烦,哪怕见效慢,也是值得尝试的。
而如果一个改变,或者一件事,一时很好,短期获益,却会造成很多麻烦,带来不良影响,则是需要规避的。
02
凯文·凯利说,「对于科技带来的问题,永远不能靠减少科技解决,而应该发明更好的科技。」
对于科技产生的问题,不是做减法,限制使用,而是通过做加法,更多的科技、更先进的科技来解决。
就像我们很熟悉的那句话: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
某种技术、某种模式、某种状态带来的问题,不是停下来、退回去就能解决那么简单。
简单粗暴的刹车、倒车,看似有利于当下,解决了棘手的问题,可却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
今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理性思考:
是简单粗暴的停下来,还是前功尽弃的退回去,又或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找出同样层面或者更高维度上解决问题的可能。
03
凯文·凯利说,「未来的人生要以日计算。」
没错,不是以年计算长度,而是以天计,对于很多想做的事情,选出一件从今天开始。
人生就是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有所体验。
这段时间的刻度,影响了利用时间的程度,人生达到的高度,生活中能创造的精彩度。
是年、是季度、是月、是周还是天,大有不同,甚至能活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按年算,人生不过几十个春秋。
所以老话讲,人生七十古来稀。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迈进长寿时代的门槛,2023年人均寿命是77.3岁。
按照人均多一些算,比如80岁,那么就是80个年的计量单位,很多事情按年规划、推进,精细度就差一些。
如今快速变化的生活,充满变数的国际形势,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中长期的规划,从个人层面来看,有方向上的必要,可是实操起来却不容易落地。
一旦把视角切换到年,我们的神经也就变得有点大条了。
有些事今年不成,还有明年;今年进步少,没关系,还有明年;今年赚钱少,养家不易,再熬一年看看吧。
年复一年,能有多少个明年?
按周算,八十岁的人生长达四千周。
看看自己现在的年纪,换算一下,就能清楚看到已经度过多少周,未来大概还有多少周。
周这样的时段和节奏,对于成年人而言,相当熟悉,而且适应。
按照这样的节奏工作和生活,能让自己高效利用一周时间,四周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
这比按年、按月标记人生,更加精细化,我们可以发现以前未曾注意的小段时间,比如几个小时,也是可以做很多事、做重要的事。
按天算,八十岁的人生足有三万天。
日复一日,数以万计,这样的时间尺度下,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可能。
每天从早到晚,是自己工作、生活上小的时间单位,按照天的节奏,每天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有反思,做事的效率自然提高,个人成长自然加快。
每一天都可以是一次尝试,乃至迭代,比昨天好一点,就那么一点,日积月累,复利涌现。
哪怕说不能持续下去,状态有起有落,成果有多有少,可对过程的把控、对时间的利用,能够足够精细。
如此一来,碎片化的时间就不会轻易浪费,不重要的事情就不会轻易占用注意力,整个人的状态也就很好。
有的人把一生活成一天,有的人能认真过好每一天,活出精彩人生,差别就在这里。
好了,以上内容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