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我们每天都会刷朋友圈,刷微博,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了,可我们好像并没有变更加聪明。最近读了《信息简史》这本书刚好讲到这些,我给大家理一理。
01什么样的信息才有用?
“经常看电视的孩子不如经常听收音机的,经常听收音机的不如经常读书的”
这句话有点老的过头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个道理:接收信息的方式对于我们思维方式影响是很大的。看电视的孩子是最被动地,看书的孩子是思考的最多的,这也间接说明了在对于我们思维能力提升方面,文字>声音>视频。
02文字进化你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理解力,从少看视频,多看文字开始。文字促进我们思维方式的进化的原因在哪儿呢?
文字说白了就是一种符号,它的作用无非就是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以便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人观看,但这其实是很需要抽象思维的。通过语言的学习,你看到“苹果”这两个字的时候就会浮想起这种水果,看到“愤怒”这两个字你也可以联想到这种情绪。
自从有了文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便不是障碍了。我们思维方式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分类”思想。例如:”水果”这个东西,“水果”其实是不存在的,而我们创造出来”水果”一词,对一类东西进行描述,这就是最简单的分类思想。
不仅是实物的分类,还有观念的分类。对一般的群众来说,是无法接受“美“的观念本身的,他们只知道美的事物。这就是一般人和精英之间思维方式的区别,一般人只能理解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因为这个对大脑来说一点都不费力气,而那些出色的人可以理解具体东西背后的理念。如果你也是只能理解具体的事的话,从思维方式来说你就已经落后了很多了。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要想说服一般大众,最重要的不是论证,不是推理,而是告诉他,隔壁老王家也是这样的,这个对他的说服力比数据统计大多了。
03信息最好的结构是一棵树
我天天也在看新闻,也在刷知乎,看的都是文字,为我还是没有很好提升自己呢?
这就要问一个问题,既然生活中可以学到那么多东西,我们为什么都要去上学呢?文凭可能是一个答案,只有这一个答案的话还是太牵强了点。
学校中学到的信息和生活中的信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堂上的信息是有结构的,而生活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
课堂上的知识是经过梳理的,有结构的知识,一环套一环,新学的知识可以很好的和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茎干和枝叶十分分明。当你要用的时候,顺着这个脉络就可以找到任何你要的。
而生活中的信息杂乱无章,不能连接到我们的这棵知识树上,平时在新闻或者知乎社区得到的那些知识就是这样,杂乱无章,有的甚至还相互抵触,这种知识接触的再多也多成长没有太大的帮助。
04写下来才是最好的梳理方式
自从上了大学就很少自己梳理新获取的知识了,即使是那些逻辑很清晰的东西也只是想想,看看,不知不觉看的越来越多了,总以为自己好像已经可以掌控一切了。临到做时,才发现自己眼高手低,根本无法胜任。因为根本就没有搞懂,不能把握它的脉络,看的再多也只是浪费我们大脑的空间。这时候需要我们把它写下来。
写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自己梳理的过程,在复杂的信息中,剔除完全无用的,找到有用的,连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你的知识结构就在这个过程中就得到了升华。
很多时候我们脑袋里会灵光一现,蹦出来一个想法,然后自己开始YY,想着想着就想到自己要改变世界了一样。完全的空想会跳过很多现实的步骤,而这些细节才是成败的关键。这个时候你需要把这些想法落实到纸面上,当你在写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漏掉的一些细节,补充上以后才会越来越接近最后的成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的反馈慢慢的改进,不断完善,这才是一个想法落地最靠谱的方法。
《信息简史》(关注我的公众号“大飞随笔”,回复“信息简史”就可以获得此书的下载连接)
喜欢就帮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