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有几句关于色与空的内容,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么什么是色,什么是空?后人有各种解读。其实经文后面两句已经把指向提示出来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后面两句话是有针对性的,而针对的,就是前面提到的色与空。
色,指的是受想行识。那么这个受想行识是什么?是指一个人的四种状态。受:指感受、接受。想:指思想、想法。行:指行动、言行。识:指知识、识别。这四种状态的运行变化,都会集中到人的指挥中心,就是头脑之中,以念头的形式播放出来。
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源自于头脑中一念。念头是头脑发出的第一个指令,是一个初始的程序,决定了这个人后面的一举一动。而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某个念头,是因为潜意识里储存着相关的记忆,这个记忆就是平时经历的受、想、行、识堆积而成。
色就是指念头。念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从头脑中闪现出来,当事的人是知道的。而在那个念头产生之前,头脑中没有念头,在一个空无的境界。念头是空无中的一道闪电,是无中生有的。色即是空,是头脑的两种境界,一种是有念,就是色。一种是无念,就是空。而不论有念还是无念,都是同一个头脑在运行。
头脑在想着金钱美女、锦衣玉食,就是色。停止这些想象,就转变为空。而空中可以有色,新的念头再次产生,头脑中又开始播放新的画面,继续被那个色吸引住,那就是在梦游,在轮回。但那些画面也可以再次消失在空无之处。
因此,色就是有念,空就是无念。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人的头脑。因为头脑可以决定进入有念境界,还是进入无念状态。
事实上很多坐禅的人,发现自己的念头不受头脑的控制。有时候头脑想保持无念的境界,但是一不留神,念头又冒出来了。因为过往经历过太多的受、想、行、识,潜意识里储存着无穷无尽的记忆。这些记忆会让头脑中不断产生新的念头。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男的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美女看,心里就会想这男的真好色。实际当这个男的看到美女时,头脑中会出现一些画面,这些画面是记忆播放出来的。外面的美女只是一个引导,一切都发生在这个人的头脑中。他被头脑中的画面吸引住了,甚至在参与那些画面的运行,因此才会变得反应迟钝。因此当一个人被头脑中的念头控制住,就是在色的境界里,就会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
而一个人不会永远在色的境界,头脑不会永远被念头占领。即使是一些有强迫思维的人,也会有短暂的间隙和停顿。一旦念头停止,画面消失,头脑中的色就转换成空,这个时候身心会变得愉悦和宁静。于是会进一步发现,色和空只是头脑中出现的两种境界,并非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通过头脑中色和空的不断转换,可以觉察到自己是一种更深的存在或背景。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指人不需要刻意去控制头脑,不管是在有念境界,还是无念境界,都不是根本。比如大家都会讲的“排除杂念”,如果人为地、主动地把头脑中冒出来的每一个念头排除掉,这跟自己抓住自己的头发,要让自己脱离地面一样荒唐。
高明的禅师让头脑中的色和空自由地、自然地转换。从有念到无念,从无念到有念。而自己只是一个观察者。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头脑中所有的念头与画面,就是五蕴。菩萨是那个照。只是单纯地观照着,当然就是自在的。(周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