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人并称“李杜”。
杜甫出身于官僚家庭。先祖杜预是西晋名将,文史学家;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令。“奉儒守官”和爱好诗歌是杜氏的世代家风,对杜甫的成长颇有影响。
杜甫自幼勤奋好学,7岁时已开始吟诗,青少年时期度过了“读书破万卷”的书斋生活,有良好的文化教养。从20岁起,他开始了10年的漫游生活,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带)、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山西的一部分),结识了大诗人李白和高适,他们曾一起射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赋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长期的漫游中,杜甫领略了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踏遍了锦绣的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这为诗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有利条件。
747年,唐玄宗下诏,让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去长安(今陕西西安)应试。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满怀希望地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是这次考试由于宰相李林甫的把持,从中作梗,竟造成一人不取的局面。事后,李林甫还上表玄宗,祝贺“野无遗贤”,借以夸张耀自己的政绩。经过这一次沉重的打击,诗人开始认识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
正在这时,杜甫的父亲在奉天任上去世,从此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陷入了贫困的境地。为了谋求出路,诗人曾多次向达官贵人投诗献赋,终未引起重视。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不久,杜甫离长安赴奉先县探家,他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和在长安的生活感受,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上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10年困守长安的痛苦生活,使诗人的创作更加接近了社会现实,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光辉诗篇,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外,还有《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显示出诗人的现实主义风格。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四处逃亡。杜甫也成为携家逃亡的难民,以野果充饥,受尽苦楚。他把家属安顿在酈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送往长安。他亲眼看到被瓶军洗动后的长安所呈现一片国破家亡的惨象,诗人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春望》、《哀江头》等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757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步行奔赴风翔(今陕西风翔县),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朝廷谏官)的官职。唐军收复长安后,便同家属一起到长安。可是不久,诗人因上疏营救罢相的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从此,杜甫便永远离开了长安,但也因此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在这期间,他写出了最为人们所传颂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和《北征》、《羌村三首》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显示出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对肃宗朝政的失望,759年,杜甫弃官不做,由华州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几间草堂,定居下来。后经严武推荐,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在四川10年,辗转了不少地方,依靠亲友资助生活。饥饿、疾病和到处飘泊流离,严重摧残了诗人的健康。770年冬天,在准备回家乡河南的路上,杜甫病逝在湘江一条小船上,终年59岁。
杜甫一生虽然在政治上没有施展出他的才能,但他在诗歌上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流传下来的诗篇达1400余首,因此他不愧为诗圣。杜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有暴露、讽刺统治者的腐朽奢侈生活的,如《丽人行》;有揭露统治者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的,如《岁晏行》;有对人民贫困和痛苦生活表示诚挚的关怀和同情的,如《又呈吴郎》;有深刻而又形象地描绘出人民在战乱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的,如著名的组诗“吏”、“三别”等。总之,他的诗真实地、广阔地反映了唐代由繁盛转向衰落的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有“诗史”之称。当然,诗人受儒家学说影响比较深,反映在他的诗里有“忠君”的思想,往往把拯救人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和贤能官吏的身上,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成就。他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情景,高度概括而又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他的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风格沉郁雄浑,语言准确精练,结构严谨。他对各种诗体都能熟练地运用,尤其是律诗;能把精严的律法、生动的气势和深刻的内容结合一起。他首创的新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唐时期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诗以其光辉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和李白确实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位永远放光彩的伟大诗人。
注:
①“野无遗贤”,意指天下英才都已被选拔任用了。
②“三吏”是《新安吏》、《石豪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③韩愈《调张集》。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问题建议,QQ/微信:860055692;
豫史 微信公众号(ID: Henan-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