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就是我背叛生活的方式》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
心灵导师葛吉夫问了他的学生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囚徒想要越狱,他首先应该知道什么?
“首先应该知道守卫在哪里!”一个学生说;
“首先要知道钥匙在哪里!”另一个学生说;
“错”,葛吉夫说:
如果想要越狱,你首先要知道,你被关在监狱里;否则你绝无可能逃脱。
2.
前段时间,国内上映了第一部自动分级,说“不适合十二周岁以下观看”的动画片《大护法》。
大护法为了寻找出来浪的太子,进入了一个花生人的村子。
他们被一个老头从胚胎培育出来,然后像养猪一样统治,杀戮。
他们不能说话,不会反抗,等“长成熟了”,他们成熟的标记就会被指是染上了瘟疫,然后被捕杀,脑袋里长出的晶体被回收,成为能卖钱的武器原材料。
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真相,从生到死,从捕杀“受瘟疫感染”的人,到最后“感染瘟疫”被杀。
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
3.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个著名的比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4.
《黑客帝国》的开篇,大块头墨菲斯给Neo两颗药丸让他选择:
选择蓝色,就回到机器制造的幻觉里去,过系统程序里的虚拟生活;
选择红色,则从培养皿中醒来,从一个“电池人”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从此面对苦逼的现实。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你又去哪里寻找你的墨菲斯?
5.
最近这两天,2017年还剩最后100天的“善意提醒”海报随处可见。
其实不用担心。
过两天,等只剩97天,85天的时候,我们就会忘记这件事情。
等最后一天来临,我们又会一惊,卧槽,2017就没了!
其实不用担心。
过两天,等只剩345天,我们又会忘记。
这不怪你,心理学有一个情绪曲线。
讲的就是无论痛苦还是快乐,都只是一个峰值或者波谷,然后很快会回到平静的曲线。
读了那么多文章,打了那么多鸡血,最后不都平静了么?
6.
怎么成为一个行动派?《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说行动力的养成,会经历三个阶段;
我想要。
我想要就是我有兴趣,我喜欢,我有冲动。
比如我想要年入100万,但至少你开始想了;我选择。
我选择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说明你开始从你一堆选项中,选择了一条你相信的,然后准备做下去;我致力。
我致力是一种ALL IN 的心态。
我尝到甜头了,我觉得我可以把这个做好,所以我决定了我至少要做个5年10年!
7.
80%的人会做“我想要”的时候停下脚步。
因为“习得性失败”会让他觉得自己做痴心妄想;
因为“抱怨心理“,“合理化心理”,“舒适区心理”会让他觉得不改变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0%会进入下一步,然后16%会左顾右盼,发现无数种可能,然后自己有限的精力被无限的消耗后,发现自己每天参加各种活动,上各种课,最后啥都没得到,然后回到原地。
最后剩下的4%,是胜利者。
但也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会发现,就算all in ,也会因为没有人脉,没有好运气而失败。
8.
吴伯凡老师有一次做节目的时候讲过一个好玩的故事:
二战的时候,一个盟军伞兵落地发现自己落到了德军总部,十几把枪对着他的时候,他幽默的说,先生们,不好意思,我走错地方了。
我去,这种时候,还能开玩笑?
其实很正常,伞兵入营接受训练,有一项价值观会被灌输: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因为天生就是被包围,所以打仗的时候,从飞机上跳下去,一落地,就要做好被包围的心理准备。
9.
我们一直被各种鸡汤励志策动:
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自己平常没有做的尝试。
但是没有人告诉你,大部分尝试都是会失败的。
他们大概觉得,告诉你了,你就不会去做了。
我倒觉得说出来比不说好。
科幻小说《献给厄尔吉侬的花束》讲的是主角查理从智商85到185最后又回到85的故事。
我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说书人问了我一个问题:
如果是你,你是会选择智商永远是85,还是给你一个万能药,让你冲到185,然后再褪化回来?
行动不行动的问题,实际是一个人生选择的问题。
但答案很简单的:从婴儿到垂暮,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小说么?
我是彭小六,希望今天的文章能戳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