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给自己打上了“终身学习者”的标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因为大家喝了太多心灵鸡汤。
也许有人会觉得,大家用终身学习来掩盖内心的焦虑。
但其实“终身学习”并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掩盖焦虑的工具,而是有科学研究支持的结果。
我们的未来,并不是被遗传基因、父母教养方式、曾经的教育背景等,完全决定了的,而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去定义的。
因为:大脑的神经元具有可塑性。也就是我们可以像捏彩泥一样塑造我们的大脑。
1
什么是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是指大脑的通路结构,可以通过人们的经验积累去改变。
不但连接神经元的突触具有可塑性,能织就更多、更强的神经网络;同时海马体区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元干细胞,经过发育而形成神经细胞,加入到神经网络中,完成“神经新生”的过程。
我们经常听到“三岁看老”。确实大脑中的神经元生长和各种突触的连接,在儿童时期发展最为迅速,比如儿童学乐器等技能会更快。
但是,成年以后,我们的每一次学习、每一种思维方式的练习,每一个技能的积累,甚至每一条朋友圈信息,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大脑,当到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改变大脑的功能性,达到重塑大脑的作用。
2
这种能力,即使到了老年时也不会衰退。
我们的父母,经常会拒绝学习新的事物,并且会给自己打上固定思维的标签。
比如“我对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就是学不会”。
“这种方法我都用了几十年了,学不会新的了”。
但研究表明,即使70岁以上的人,至少在海马体里也有新的神经元在成长。我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是不会衰退的。我们的大脑在一生中都保持着可塑性。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书中的摩西奶奶。在晚年成为美国最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她开始学画画时已经70多岁了,首次画廊公开亮相时已经80岁了。最终她活到了101岁。
她没有觉得太老就不能开始学新技能的思维枷锁,因此即使70多岁,人生已进入暮年,仍然兴趣盎然的学习新技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而且,她之所以能够长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一直在练习使用她的大脑,一直在学习和创造,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发展建立新的连接。
最近一项对照研究发现,每周阅读书籍(非杂志和报纸)大于等于3.5小时的人,在12年研究期内死亡率较对照组低23%。因为持续的阅读书籍,相当于持续给你大脑中的神经元做运动,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发展。而我们都知道,人老以后最怕的不是机体能力的丧失,而是脑的功能减退。“相见不识”的感觉最让人心痛。
防止大脑功能减退的方法,跟防止自己长胖的方法一样有法可循。
3
我们该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呢?
1、不要给自己设置限制
《人生不设限》的作者力克·胡哲曾写道“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们的人生。”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设置的“限制”困住。
“原生家庭”是当前一个很热的词,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一位来访者跟老公关系不好,马上要离婚了,她觉得都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小时候父母总是吵架,从而让自己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但经过咨询后她发现,是因为她一直将自己限制到了“严重受原生家庭影响,不会处理亲密关系”类型中。
因此每当与先生发生冲突,她都会用这个局限性来做自我暗示。采用的应对模式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想“你看,果真,我不能处理好亲密关系”。行为会在这个框架中,自然会让冲突升级,最终变成要离婚的地步。
这其实是给自己框在了一个局限里,自己选择背负着原生家庭的影响前行。
而当我们知道了大脑是可以重塑时,我们完全可以不给自己画地为牢。你可以选择,你的人生由你。
2、选择一到多个自己期望的身份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先告诉自己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在做你该做的事”。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看在上帝的份上,选择一个自己,然后坚持下去”。
先选择理想的身份,更容易促成我们成为期望的自己。因为身份与我们的价值观、自我信念有关。当你确定了你的身份,接下来你的行为都会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比如我曾经在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大家都会相互尊称“老师”。于是不知不觉中,我在着装上开始变得更正式,期望自己的形象举止更符合老师的定位,而不像之前的互联网夹脚拖鞋风。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两类孩子几乎是在完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因而他们智力发展的差异只能由教师期望的不同来解释。
我们同样可以将这种积极期望用到自己身上。你可以写出希望接下来3个月,自己去尝试的身份标签。3个月后后来看看这些标签是否同时塑造新了的你。
人类语言和想法具有融合性,对于负面语言/想法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解离。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语言/想法融合性的特点,给自己打上正面的身份标签。这些身份标签会从打上的那一刻起,魔法般的影响你的行为,你的发展轨迹。
3、每日写“研几日记”
如果我们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把时间花在刷屏看手机不用动脑的事情上,尽管大脑会不断运转,在这里建立了一些连接,又在那里断开了一些连接,但变化其实不大。只有发生了令人难忘的事情,或者在努力学习新知识时,新连接的数量才会超过旧的连接,从而造成大脑的变化。
也就是说,塑造大脑最好的方法是:主动出击。
我们可以跟曾国藩学习,写一个可以塑造大脑的“研几日记”。
什么是“研几”?
《菜根谭》里说“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
《易经》里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简而言之,“研几”就是从细节着眼,把握事情的规律!持续的保持自我觉察,持续思考。
曾国藩认为写日记最主要的一点是“研几”,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白天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念头),在日记中反思总结,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
这其实就是在做练习自我觉察,让自己与当下连接,更好的觉知自己所言所行,并思考是否能够更好。
每日进行思维反思,做复盘,这更能够有效率的激活大脑,让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得到强化。
4、坚持冥想和运动
大脑的体操运动和身体的运动,都能够促进积极的重塑大脑。
神经科学家特蕾西·索尔斯的研究表明,冥想和运动能促进新脑细胞的生长,使神经再生。
她的实验中参加训练的志愿者要先练习30分钟的专注冥想,然后再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每周两次,持续8周。通过训练,志愿者的执行能力得到了提高。
另一项研究表明,长期修炼冥想会导致大脑前叶和脑岛体积增大约10%。
而运动呢,会促进脑内BDNF水平大幅度提高,作为大脑内合成的蛋白质,BDNF促成了突触和神经的可塑性。同时运动还能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如果我们把大脑比喻成鱼塘,那运动既能为鱼提供养料,又能够促进产生更多小鱼。从而让鱼变得更加热闹。
最后,我想说,不论你抓了一手什么牌,我们都可以通过重塑大脑,来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喊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