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关于读写的杂文混编,每晚下班后总是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拜读,今天晚饭后,我依然按部就班的拿出书,拿出笔,拿出本子,从书签处开始往下读。然而,我发现我越读越觉得不应该继续读了。
这倒不是因为书写的差,里面的作者都是些作家、编辑、教授之类的知识分子,他们写的文章差不了,那问题出在何处了呢?
或许问题出在了我的心境。
又是一年过去了,回顾一年的付出,工作没有起色,生活也灰头土脸,这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可谓致命的打击。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岁已经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支柱属性,必须能撑得起半边天来。
或许有人说不要走的太急,也不要过多计较什么,持续努力,顺其自然就好。现在想想,这种中庸的说法真的有种自我解脱之嫌。这个社会虽然提倡过程最重要,但实际上结果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结果不好,过程再好也是个零。你不注重结果,别人都注重结果,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这个社会讲究效率,你努力了,他也努力了,你的效率低下,注定你的未来不如别人。现在回到阅读上来,很多人业余时间都在读书写作,提高自己,其实这也是个拼效率的过程。如果你不讲究效率,只是用“读过的书如同吃下去的粮食,终究会有一天起作用的。”之类的话来开导自己,我不得不说这有种伪勤奋的嫌疑。
都知道革命时期领袖爱读书,也会看些四大名著之类的小说,但是他做的读书笔记看了吗?全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况且四大名著本身的娱乐属性已经很低了。我有种狭隘的观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尤其是男人,本身承担了家庭与工作的双重重任,业余时间是应该好好利用一下,要有效率。
你可以选择读书,但读书要有效率,那种不求甚解的方式对一个青壮年来说是在挥霍人生,除非你是一个搞艺术而非以养家糊口为中心的人。青壮年适合读一些增长知识,或者开阔视野,或者深化思想之类的书籍。并且要注重读的效率,要读有所记,读有所获,尤其要注重运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