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要四十岁的韩寒坐在高晓松的旁边,和他侃侃而谈的时候,"高处不胜寒"这个凝结了嬉笑怒骂的远古段子仿佛还在上一秒的博客文章里。略发福的韩寒谈起往事,语调和他上央视节目舌战群雄时如出一辙,你不知道时间除了稀释了一些恩怨,以及让他发福之外,究竟给韩寒带来了多少不一样,直到作为三部曲最后一部的《飞驰人生》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没有互联网,八零后也许依然给人以青年人的印象,在对公共事件的讨论逐渐式微后,社会正以一种信息高度同步化的节奏逐渐演变。韩寒和像他那样从小镇走出来的青年一样,正面临着智识和观念的转变,汹涌澎湃的现实主义在互联网的传播下变得异常瞩目,热爱一件事并且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好像变得稀有而珍贵。大部分努力,都是意有所指,只有某些纯粹的热爱,倾注着当事人的一腔热血,从而让某段时期变得熠熠发光。
那些人到中年,出于某种理想而集结起来的桥段,出现在很多电影里,《少林足球》、《黄金兄弟》,到今天的《飞驰人生》,似乎所有角色都在一腔热血之外对现实的生活妥协过,属于中年人的“丧”的气质,在电影里随处可见。那些看似幽默的桥段和金句,不能细细体会,每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玩笑背后,都有一个咬咬牙忍过去的时刻。不同于《老男孩》里,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看到让他们感慨颇多的电视内容时各自的落泪唏嘘,《飞驰人生》里的人们,和赛车这件事保持着或深或浅的关系,没有直接打动他们的东西,但因为赛车,这群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每个人贡献出他们自己的力量,就像一辆车的零部件,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是辆可以比赛的车。
驾校教练,领航员,林臻东,修车师,暴发户老板,张驰和张飞,每个人都参与了一件别人看来微不足道,有人却对其无比重视的事情。他们出现在如画卷般灿烂的电影里,属于每个人的部分都不可或缺,他们不过是在属于他们的赛程里拿着接力棒不断奔跑,直到把最后一棒交到张驰手中。
《飞驰人生》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总结。那件红色的比赛服也像人生巅峰的旁观者,让张驰一度看到希望。张飞对它的评价是送外卖的,而正是因为张飞,张驰被禁赛五年,那些值得被拿出来吹嘘的战果,在孩子眼里,不过是白纸般毫无内容的一件衣服。正如李宗盛唱的,“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那种追忆辉煌时的落寞,恰似张驰叼着雪茄时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影,踩在他脚下的路标,是他有且唯一有的辉煌见证者。
韩寒的电影里始终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人趣味,这种趣味也很能引起我的共鸣。正如电影开头亭东影业的logo一样,那个散漫的少年,是韩寒风格的基底,他从小镇走出来,拍不了雍容华贵,拍不了富丽堂皇,但是他的镜头语言,和坐在电影院里的青年人走得又是那么的近,似乎他们就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给你炒个饭,穿恐龙服和你合个影,或者在路边看到抄写二十遍“灭了林臻东”的小男孩。
这部电影其实是部追梦的电影,不过这个梦并不宏大,但是够专业,它的实现需要金钱需要忍耐需要勇气。很罕见的,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女性角色,韩寒把笔墨更多的落在了一群男性身上,他们和张驰的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梦也让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韩寒对老歌的改编也一直是个看点,这次的《大哥你好吗》也被唱出了不一样的风格,而片子最后,一群人面对夕阳时的插曲《我是真的爱你》,把电影的气氛渲染得让人无限感慨。赛车冲出悬崖的绝望感和夺得第一的喜悦感以及一群人在这个梦想里的付出,交织在一起,让坚持和热爱有了更高一层的宿命般的优雅气质。
开放式的结局意味着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励志片,韩寒似乎想告诉人们一个赛车手的苏醒,一项赛事的背后,都和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关系。在电影的最后,出现了“此片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的字幕,对于韩寒,他把他想表达的表达完了,而坐在银幕前面的你,是否清楚地知道,你所热爱的一切是什么?
彩蛋里的那段动画,我个人更倾向于是韩寒献给自己的女儿的。当然,这是我猜的。
这是一部很韩寒的电影,它在尽量追求电影制作逻辑的同时,充满了来自于生活电影化后的人文气息,没有装逼,也没有浮夸,就是想要告诉你,
飞驰人生,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