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摘自鲁思·贝本梅尔《语言是窗户》
语言是窗户,透过窗户我们可以享受阳光雨露,当然,也可能要面临狂风骤雨。
两天前,微信群里收到一个视频,随手点开来看。视频里面一个小女孩裹着被子向对面的妈妈哭诉,“为什么要打我,要骂我,我都六岁了,要打骂到什么时候?”“你没看见吗?妹妹都害怕了,都不要你抱,只要爸爸抱,我们都不喜欢你!”“你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啊?”“我要很久很久才会原谅你,到明天!知道吗?!”……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我难过又震惊。不难看出,这是小女孩主动要妈妈拍下来的,以便妈妈随时去体会她的话,了解她心里在想什么。而手机另一头的妈妈从语气上来听,情绪也平稳了许多,接受了女儿提出的一些建议。
我不认识这对母女,不知道她们之前发生过什么,相处模式又是怎样的。单单看视频,我却有些钦佩这个六岁的小女孩,她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虽然有些话语略显激愤,也是真情使然。她渴望用语言的交流改善与妈妈的关系,渴望妈妈透过她的语言,倾听她们共有的情感。
当我听到小女孩在一长串的质疑和反问后,说出:“妈妈,我要很久很久才会原谅你,到明天!知道吗?!”突然泪崩。孩子眼里的“很久很久”却是我们唾手可得的明天。不知视频里的妈妈,听到女儿这么说,会有何感想呢?我作为旁观者,已经动容,也开始反思。
之前看过太多成年人角度的文章,也明白要尊重和相信孩子。可当第一次看到一个孩子声泪俱下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感受更为深刻。她爱妈妈,爱爸爸,也爱妹妹。她唯一的小小要求就是妈妈不打骂她,和她好好说话。在她心里,温柔的语言才是交流的最好方式吧!
作为一名即将赴任三年的全职妈妈,实话说,长久以来脱离大众又有些孤独的生活常常让我暴躁,在安安旁边抱怨不休,甚至无端把气撒在她身上。事后,却后悔不已。安安似乎从不怪罪,还说“妈妈,我会永远永远爱你!”孩子的情感总是那么单纯美好。作为妈妈,即使有诸多压力,也不该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事后“对不起”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句“我爱你”。
拿之前的一件事来举例。在一家母婴店,安安看上了一双棉拖鞋,非要买。我断然拒绝,“家里已经有那么多鞋了,再说天气马上就暖和了,不能买!”安安不听,吵闹起来,店家忙说,孩子喜欢就买吧!我拗不过,买了下来。
说不上原因,一出店门,我的气不打一处来,把安安训了一顿。她哭着要我抱,我气得更厉害了,我要提买的菜、要抱你,还要提滑板车,连路都走不了了!一顿狂吼,引得路人侧目。我为什么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还是修行不够,也与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有关吧,其实那双鞋才十几块钱,可我愣是喊出“把鞋扔掉!”很惊讶!
当时的我,只顾自己的感受,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判断要不要买;却没想安安多么喜欢它。回家后,安安在哭泣中入睡又醒来,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要穿新鞋啦!”那时的我心情已经平复,屁颠屁颠地给安安拿过鞋。她兴奋地穿上在屋里跑来跑去,我走过去,抱住她:“对不起,妈妈不知道你这么喜欢这双鞋。”安安说:“可是妈妈刚才说,家里已经有好多鞋了,不能再买了。”我抱紧她:“对不起,妈妈应该好好说话,不该大吼大叫。”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没完成某项工作,没清理好房间,有一堆事情要做时,孩子却在此时哼哼唧唧,就会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都怪你在我才没做完。(事实上,孩子不在身边,我也不一定做得完。)
但愿你没有这样的体验,我有,所以我在改。首先改变的就是用平和的方式去沟通,拒绝语言暴力,拒绝语言暴力,拒绝语言暴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是小笠,曾经是少儿图书编辑,现全职妈妈一枚。安爸安妈带着安安离开家乡,在一座1.5线城市打拼。顾家顾娃之余,我会写一些日常感悟和带娃心得,不鸡汤,也不高大上,但仍然期待你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