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元朝时期,采取种族歧视政策,蒙古人没收了汉人的马匹和兵器,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财物,奸淫良家妇女。
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最后,人民发动起义,开展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
1352年夏天,他们约定八月十五这一天,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齐动手,斩杀蒙古人。
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传承下来。
又逢中秋佳节,年轻人凑了钱,在村里的小广场修了一座又高又大的塔。
还买来月饼和零食,供村民们享用。
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塔赏月,还能和朋友们谈天说地,实乃人间乐事。
大伙都很高兴,老人们纷纷称赞年轻人有良心,懂感恩,以后肯定会赚大钱。
开始之前,负责烧塔的人会点燃爆竹,作为烧塔信号。
听到爆竹声的人们,就会抓紧时间把家里料理妥当,前往小广场。
我去的比较晚,走到广场的时候,火已经烧得很高了,就像一条龙一样缠绕在塔上,让人联想到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华表盘龙柱,指引人们回家的方向。
燃烧的火龙,照亮了所有人的脸庞,代表着人们对红红火火美好生活的期冀。整个广场,流动着一股暖流,就像这个节日本身具有的气息。
在火光里,在人们的欢声笑语里,我的思绪不由地飘回了许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
那时候的我,对节日有着浓浓的期待,因为每逢节假日,学校就会放假,奶奶就会准备好饭好菜,还会买很多好吃的。
因此,每当快过节的时候,我都是数着手指头等着,心里的兴奋一日更甚一日,时不时把日历翻到节日那天看一眼,好像翻过去就到了一样。
到了节日前一天,晚上就睡不着,想着第二天过节有好吃的好玩的,直在床上翻来翻去,熬到半夜才能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就又精神抖擞地爬起来,看看奶奶准备的节日饭菜,想想今天会有的零食,心里高兴地不行。
中秋是个特别的日子,除了团圆赋予的意义,还因为那天负责的是一群半大孩子,安排节日的主人公不是大人,是那些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女孩子则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打下手的。
八月十五一大早,孩子们就集合在一起,年龄最大的松松开始分配任务。
东东几个比较大的男生负责把石头抬到广场上,用来砌塔。石头并不是现成的,虽然广场上会有一些,但是远远不够建一座塔。
男孩子们要爬到山上去,寻找能搬动的偏扁的石头,把它们抬下山,再运到广场上。下山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然石头砸到了人可不是好玩的。
山很陡峭,搬着石头下山是件累人又危险的事,男孩子们的额头上都闪烁着晶莹的汗珠,不过山里的孩子不怕这些,还是干劲十足。
其余小点的男孩子则挨家挨户去要柴火。他们分成两批,从村子的两头开始扫荡。
一群人颇为浩荡,走在前面的去找主人家要柴火,等大人把柴火搬出来,后面的孩子们就抱上,然后向下一家进发。
收集到一堆,就送到广场上,再继续去要,平时干点活就喊累的他们,这一天像是有使不完的劲,擦擦头上的汗水又冲向下一个目标。
等需要的石头都搬到广场上了,再去别人家借大红石,用来做塔基。
我们的塔其实算不上塔,也就是用红石围成一个弧形,在上面把石头搭成一个小蒙古包的样子,顶上留一个敞口。
收过来的柴火分散堆在离塔不远的地方,不能太远,不然烧的时候不好拿,也不能太近,可能会引起火灾。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一天也差不多了。大家各回各家,吃了晚饭再过来。
我早早就吃了晚饭,在家里等待着夜幕的降临。
大家开始往广场上去的时候,奶奶的家务活也干得差不多了。我们姐妹几个都眼巴巴地盯着她。
孩子们,我们来分月饼吃吧。奶奶说着,拿出了一块大月饼,这月饼真的很大,就和我们眼里的月亮差不多,其实真的不好吃,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奶奶把月饼切开,给我们每人分了一大块,然后又拿出我们期待已久的糖果、水果以及饼干。
我拿了个塑料袋把我的那份装好,藏了起来,这可够我吃上好久呢。平时家里难得有零食吃,特别是水果,我可舍不得一口气全吃了。只在口袋里塞了几颗糖,打算等会看塔的时候吃。
月亮朝大地撒着亮晶晶的光,我们一群小伙伴结伴同行,穿过马路往左拐,再走几步就到了广场。
人到得差不多了,松松他们就开始烧塔,火一开始并不大,就像灶台里面的火一样。
随着不断往上堆柴,火势渐猛,火越来越高,火苗从塔孔里面往外窜,看起来就像一把火焰巨剑,直冲云霄,也像愤怒的火焰精灵,欲与天公试比高。
村民们围着塔磕着瓜子,唠着家常。
小孩子们则三三两两,四处乱钻,偶尔被突然窜上天的火惊了,才停下来看会儿。小小的脸上写满了赞叹。
有时候,大伙兴致还很高,柴火却快没了,很多人又自发从家里抱来柴火,直到夜深了,小孩子们都困了,该睡了,方才开始散了。
只剩下塔里面残余的火还亮着,述说着它短暂的辉煌。
现在,塔变得更高更好了,火也更好看了。那种期待的心情,那种筹备的氛围,却再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