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橱窗看到各种精致的垂涎欲滴的糕点,买一个带回来给儿子吃吧。
说好的今天下午去幼儿园接他给他一个小惊喜的,那就买一个自己觉得味道应该很好的巧克力吧。
带儿子去超市,说好的每周六他可以到超市自主选择他想买的东西,但在他选择的时候,总忍不住跟在他屁股后面,左一句意见,又一句建议,“妈妈觉得这个好吃……妈妈觉得这个不好吃………”。儿子还是比较有自我的,转过头来就说我,妈妈,说好的我自己选择,我不想听你的建议。
带他去游乐场,“妈妈,我想玩这个喷水车”“儿子,喷水车上次玩过了,我们这次玩这个高空漫步吧,看着好刺激啊。”“妈妈,我害怕,太高了。我就想要玩这个喷水车嘛。”“儿子,这个高空漫步,没体验过,我们体验体验不是很好吗?”………
写到这里,我也想大笑了,到底是我想体验,还是他想体验?到底是我陪他来游乐场玩,还是他陪我来游乐场玩?
这种节奏感,你熟悉吗?
——今天看了“溺爱的心理真相——就是宠爱自己”,让我恍然大悟。
文章中讲,表面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也就是说,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就是无限制的给予自己。
这又让我联想到一年多以前我参加父母课堂时的一位同学。她说,她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她有好多想吃的东西都没有吃过,想玩的玩具都没有拥有过。后来她自己结婚生了小孩后,小孩才只有一岁多,她就拼命的不可控制的给孩子买各种她眼里孩子需要的必需品,实则孩子根本没有兴趣不会碰,她也疯狂的在家里囤积各种好吃的零食,说给她儿子吃。她说背后支持她这种行为的信念就是,她小时候没吃过的,决不能再让她儿子也没吃过,她说她就是疼她儿子,就是愿意竭尽所有去满足她儿子。
现在想来,才仅仅一个一岁多点的幼儿,他能有多大的需求呢?这只不过是她为了满足她的内在小孩的渴求而做出的疯狂举动罢了。
反过来,看我自己,我也明白了,我的所谓的“买”,所谓的“建议”,不都是在为我自己的内在小孩而服务吗?
那块糕点我儿子真的喜欢吗?
那块巧克力的味道真的适合我儿子的口味吗?
我“建议”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儿子,还是满足我呢?
我不知道,我儿子是否喜欢,但我知道我买的我建议的都是我喜欢的。
听起来有些好笑,但是这些发生却填满了生活中的角落。
所以,正如文中所说,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需要。溺爱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一辈子都能做他们内在小孩的被投射对象,否则就会感到失落。
总结:真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坚持。孩子小时候连自己选择一件事的权利都没有,他就失去了和自我的连接。如果父母太刻意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孩子长大后外在看似多么完美,他们的骨子里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并且孩子成人后他也会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的感受,当他成年后建立亲密关系时,也会效仿父母小时候带他的模式,以自己的喜好对待别人,或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而不能考虑到别人是否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