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大秦帝国》系列,这本是第三本。整个系列均值得一看的。本书对提升人的心性、格局、谋略很有帮助,如果有共情的地方,对管理能力也会很有启发。
在读到古代的天象之说时,很是惊奇。无论真假,流传下来的很多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总体来说,放在古代大家在做的也是信则有之,不信则无。统治者对此颇有智慧,若对己有利便可以振民心,若对己不利,则可置之度外。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无天命,谋划再好也不会成功;人有天命,纵然谋划有差,往往也会歪打正着。其实,最真实的还是要做好我们自己,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凡事尽心尽力,结果也就真的不重要。
能够静心读书,感觉真好。最喜欢的就是放下一切,徜徉在书海,不愿离开。读着读着就会不知不觉误入战国深处,沉醉不找归路,看的非常惬意。
如,在书中我们可以通过孙膑的围魏救赵感悟兵家的诡道本质,通过孟子的论剑示射感悟儒家的文武并进,通过孙膑魏国的被害和孟子齐国的遇冷感悟人性的复杂与善恶……
如,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有紧张,有刺激,有惆帐,有伤感,有无奈,有悲伤,有愤懑,有开心,百感交集,感同身受,这也就是读书的奥妙所在,也只有真正爱读书的人能够享受其中……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既感叹于先人的智慧,又感叹于历史的神奇,感叹于官场的险恶,感叹于人类的复杂……
如,在读到“一将不良,窝死千军”时也感悟到学校发展时校长的重要性。庞涓也好,孙膑也罢,还有申不害,商鞅,公子卯等,均体现出了将帅的重要性。将帅不力,将士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失去生命,真的是很遗憾。包括前期的申不害变法,庞涓,孙膑等,遇见明主是实现梦想的关键之所在。这也许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很幸运,能加入众多工作室,遇到了各位大咖,跟着名家当个兵也能当个好兵。
两千多年前的商鞅提出的观点就是在今天也不落后,不得不感叹于他的智慧。黑林沟的处理更是不可思议,确有一语中的。生死荣辱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里正黑九,官府仁政最终只能让他们越陷越深。不过对黑九和县令的处置是不是会得罪太子,为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祸根呢?很是钦佩商鞅的头脑,两千多年前就推崇依法治国,而且感觉当时的法治观念甚至比现在还严格,包括那时的咸阳卫生,也是搞的比现代还现代,如果这是事实,绝对颠覆我对古代人的想象。还有就是第一部里出现的庞涓,孙膑,申不害,孟子,老子,商鞅等等,真的是高人遍地,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得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孝公,带给了自己很深刻的思考。秦孝公去了,留下了一个终身的遗憾,他真想再活20年,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我们目前的历史肯定还会改写。可一切都是如果。秦孝公从来不怕商鞅的光芒淹没了自己,甚至出现秦国民众唯知商君之令,而不知国君之书的留言时,也仅仅是全力维护,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如此的君臣相交又是怎样的一种相知啊?相对后来商鞅的惨死也算是报了与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只不过由新君执行,略显不地道。秦孝公才走了多久啊?
感叹于秦孝公的胸襟,感动于商鞅的忠心,也理解嬴驷的急功近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单位,莫不如此。知遇之恩是最珍贵的感情,与爱人的相亲相爱,与领导的相知相携,都为创造不朽的奇迹打下坚实的基础。秦孝公公开立嘱,对太子能扶则扶,不能扶可自立秦公。商鞅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谋反,只为保住新法成果,给百姓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真的是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残缺也是一种美。白雪,终是随商鞅去了。就如书中所言,没有哪个女人有如此高贵的气度,没有哪个女人有如此冰冷的眼睛,更没有哪个女人有如此浓郁的书卷气息。尽管她手中有一支非常的名剑利器,却丝毫不能掩盖她的高雅与渗透在高雅中的冷峻。不折不扣的一位奇女子,得妻如此,商鞅死也无憾了。
总之,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不断的进行着思考、洗礼、再思考、再洗礼,一步步走向提升吧。读书,不为别的,只为遇见喜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