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比如包粽子,泡软的糯米,新鲜采摘的粽叶,大伙围坐一圈,话着家长里短,一双手熟练旋转,一个粽子就成型了。家乡的粽子不像城里名目繁多,白色纯糯米粽,蘸糖吃即可。
近些年,进城务工的增多,我们家也不例外。早些年已定居在城市,逢年过节才回老家,在城里习惯去超市购买包装精美的粽子,忘却了包粽子的手艺。今年端午,刚迈入家门,邻居就送来一筐粽子,粽叶微黄,已煮熟,微热可入口。剥开粽叶,糯米的清香散开,不喜欢蘸糖,糯米软软的,略带黏牙。
院子里片刻已坐满邻居,每次车刚停进院里,邻居们就陆陆续续而来,或立于庭院,或进出厨房,或坐于堂中……爸爸那一辈在庭院中谈论着近两年又重冒势头的赛龙舟。为了宣传家乡的文化,镇政府带头造势,赛龙舟比赛一年比一年热闹。此次爸爸提前回来,亦是为了一睹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赛龙舟,以村为单位竞技,每个村挑选精壮村民组成一支队伍,配上整齐的服装,为村出战,肩负着各村的使命。所有的龙舟在镇上的资江河岸排成一排,慢慢地划到起点,船头的鼓手有节奏敲打,整齐的桨一上一下地划,不时吆喝一声“嘿喲”。龙舟划至人多处,吆喝声、鞭炮声、呐喊声一齐响起来,划手更加卖力,所有龙舟像一块五彩的飞毯一样整齐前进,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可岸上的人们依旧远眺,等待着胜负的消息。
据说三堂街镇河段龙舟赛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朱元彰与陈友谅争雄时期。明初拟定南北岸比赛,胜者红旗,败者白旗,经过无数次轮换,至民国初年,因战事停比,中断许多年。建国后,因最后一次轮换中,南岸是胜方,遂定南岸红旗,北岸白旗,之后不再轮换。双方比赛随时进行,不需组织,不选航道,当两舟相遇时,看对眼了就比。走在前的龙舟将后面的龙舟从船头绕一圈,结束比赛,名曰套索。其间险象环生,惊险刺激。每年农历四月初开始筹备,四月下旬龙舟登江,南北两岸龙舟队开始比赛至五月初四。输了没有惩罚,赢了没有奖励,祖祖辈辈只认一句话一一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龙舟)。近年来,外地人去观看龙舟比赛的逐年增多,如果不了解当地龙舟历史,看了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土生土长的我们年轻一辈,也是图着节日热闹的气氛,没人去深究这赛龙舟的历史,偶然从老一辈口中获得只言片语。
不可否认,这赛龙舟,加快了人们回乡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