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重点热点话题。《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6》显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大学生就业”两个方面。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毕业数量预计达795万,即将超过800万,未来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我国目前各类高校有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校数量多,但就业状况却参差不齐。以陕西省刚刚发布的《2016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中某专科学校就业数据为例,该校2016年毕业生总数是3816人,但就业人数仅为2293人,就业率是60%。也就是说,没有就业的人数高达1523人,占到了40%之多。这样的就业情况确实令人担忧,也值得学校负责人反思。
高校如何做好就业工作不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是迫切需要学校层面去创新理念、拓宽思路去寻找对策。不能只要招生旺,还要确保就业畅。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铁院)是一所高职院校,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12000多人。该校的就业状况非常火爆,原因何在?有两个小案例,或许对诸多高校做好就业工作能有一定的启示。
一是2016年11月23日陕铁院专门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该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报告由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进行统计提供。该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持续走高,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据统计,该院2016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62%。其中在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各铁路局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学生占85.42%。陕铁院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比较,月收入高出1048元,呈现出“薪资水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高于全国水平,“离职率”低于全国水平的良好态势。
二是陕铁院2018届盾构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刘国威刚刚上大二,就已经被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提前招录,成为该公司在陕铁院设立的海外订单班学员之一。来自陕西户县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就读陕铁院,不仅很快解决了工作问题,而且毕业后将直接奔赴公司海外项目,参与公司盾构设备技术服务,端上了令人羡慕的“洋饭碗”。
实际上,这已是陕铁院继2015年后,第二年面向新闻媒体和公众,发布学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了。它折射的是学校的就业自信和就业使命感。而学生赴海外就业,端起“洋饭碗”,也是学校切实强化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人才品牌,助力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真实写照。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在学校领导团队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方针。
一是高校的学科专业、层次、类型设置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建立起动态调整机制,主动满足地区、行业、产业的需求。高校也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如果发现某一专业出现了学生没有就业市场,要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及时叫停专业招生,避免出现学校盲目设置专业,而社会没有专业需求的尴尬局面。
二是依托学校历史底蕴,办出学校品牌特色。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去办学办专业。切忌盲目跟风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却因师资力量薄弱、口碑效应差导致学生竞争力不足、就业难的局面。事实上,如果能坚守学校自身的特色,办出学校的亮点,营造良好的声誉,是能够吸引对口企业慕名前来招揽人才的。很多办出特色的学校学生就业率高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三是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的难与易,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与低。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高,竞争力强,其就业也顺理成章的变得很简单,也更能赢得用人企业的青睐。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起企业协同育人机制,要把企业纳入到学生教育教学的环节中来。比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认真吸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此外,要抓好学生的教学实习,校企联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历练,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入职时就已充分具备工作的岗位能力。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提出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反映的也是对学生能够入职即挑起大梁的真实需求。
四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当前,国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高校应该将此纳入到学校的学生培养环节当中,予以推动扶持。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应当是综合素养的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校园内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学生组团入住创业,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帮助学生自主创业和顺利就业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就个体而言,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就国家而言,也为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五是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平和、务实、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在潜移默化中成人成才,另一方面,学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当中,要积极和行业企业文化融合,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接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满足企业的人才素养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服务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的重要使命。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义不容辞,无论是教育教学改革,还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工作,高校都是大有可为!期待高校就业工作能够紧扣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核心所在,多措并举,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