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81期
作者:吴晓雅
编辑:秦陇华
广东湿热,我却熬过了最热的三伏天。九月迫不及待地回到故乡,西安、蒲城、铜川三地跑,享受“风干”的快乐。
知道和谷老师前两天在铜川。下午三四点钟,在体育桥附近拦了一辆出租,说去黄堡南凹,司机问具体方位,我不知,他摇头走了。又来了一辆,司机问去南凹!找谁,我说找和谷,他把车门一开:走!
真巧。司机家在陈炉,大姐嫁给了南凹。司机问,从李家沟走还是从宜古村走?我又茫然。于是司机开向川口拐进一道沟,他说李家沟,这一带是以前的建材厂和纺织厂,还有五处家属院。十几分钟之后到了塬上,道旁杨柳未凋,田野平阔,冬小麦刚刚冒出来,绿色从近处的红土地向远处延伸,渐远渐浓,有老柿子树在远处独立。
停停停,麻烦停一下,哈哈,我拍张照。
你没上来过?
没有。
五里铺到十里铺,加上小河沟,最远去过王家河,这就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活动范围。不单是我,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附近塬上看过,家长们没有踏青郊游的雅兴,车也不便。孩子们看惯了一条马路,一带瘦水。读书离开家,工作更远,很多人像我一样,成了生长之地人文地理的文盲。
塬上开阔,往下看,老市区一切建筑都落在低处,高矮新旧,绿荫环绕,街市早不是往昔的烟尘弥漫。高地平畴,沟壑深浅,二十多年前,和谷离开海南回到陕西,游子的心情正是在这样的塬上得到了慰藉。乡愁日深,归路可期,他的《还乡记》承载了不同时空许多人的心意。
车过黑池塬,过大片的冬小麦,司机指着右前方,看,那个村子就是南凹。路边田里有砖瓦小房一两间,麦垛一个,麦垛已然成了乡野生活的符号和风景闲立在那里。从村口进去有一段不短的路,司机说,你看,我要价不高,你肯定不耐烦自己走进来。其实,田间行走,美事,谁会不愿意呢。快进村时见几个女人在沟边除草,二三孩子骑着小车子你追我赶,大人也不介意,也不怕路边沟深。
小巷深处,人家之间,花草掩映着一块大石,上写晓园二字,背靠着一个朴素红砖小院,院门漆成暗红色。不巧,一把小小锁头锁着,人不在。司机见状喊,哎呀,哪有你这样子找人的,先不打个电话问一下。
隔着两三家,有人在门口,一问,正是和谷老师的弟弟,老母亲正在屋里坐着,见有人来,老人家热情迎了出来,说,和谷刚走,昨儿还和几个人说是看大树去,咋没见你来?老人家面色红润,一头白发,声音亮得让人忽略了有些阴沉的天气。和老师的侄女和翠也正好从延长油田回来,老人家与和翠一起拿着钥匙开了晓园的门。
院里平房三间,客厅、书房、卧室。房间很高,客厅里设简单,布沙发,木桌椅,一张黑漆描花的老桌子是老妈妈年轻时用过的,屋角另有一张桌子,放着几样老瓷器,都是生活器皿,白陶,黑陶,青花瓷,有罐有壶。墙上有不少照片,装在镜框里挂着,家人合影,和谷老师留影,不同时代的。书房里是顶到天花的旧书柜和一张铺毡的大桌子,上有笔墨纸砚。墙上贴了副字:“种豆南山”,未裱,书架上有两张画也未裱,一副压着,一副用图钉钉着,压着的是塬上沟壑,订着的是故园桐花,两副小景趣味盎然。桐花是晓园写意。晓园中有一木亭,有石雕,石雕可是有年头的,古朴可爱。园中有柿子、山楂、辣椒、茄子,还种有月季和大朵菊花。
这个院子原是南凹小学,2008年在西安见和老师,听他说家乡的小学废弃了真可惜,想把那院子买下来,做个纪念。那次见和谷老师,是海南之别之后的第一次。和谷老师离开海南前,主编了一套《南方写作》丛书,散文卷中收入我的《怀念》,我很感激。他在海口主持《特区法制》,广泛约稿,很受大家喜爱,老乡的缘故,我写了篇纪念铜川一个护士的稿子。2001年之后,我在深圳编辑《星岛日报》海外版副刊,应我约请和老师多次赐稿,读者喜欢,我也受益。
2008年见面时,我已离开星岛,和谷老师说到乡愁的话题,我能理解,却还未有深刻体会,临别获赠一套《和谷文集》。近两年在《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他的风物散文,家乡气息,倍感亲切。
初中时就听过和谷老师讲课。在铜川七一剧院,整整一天,都是大人,小孩子不多,那次是铜川群艺馆朱文杰编辑(我没有见过)给我父亲的票,父亲把票给我,说,教你写作文的,没事听去。我必须听话,去了。结果发现那么多大人喜欢“文学”这东西,冬天,台上的人冷,台下的人也冷,都坚持着。那次我能记住名字的除了和谷老师之外,还有商子雍先生,第一次知道有个叫贾平凹的人,他得了奖。和谷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自己是铜川塬上人。我睁大眼睛看着这个塬上人。
九十年代工作后在海口第一次见到和谷老师,提到此事,他很惊讶。我也惊讶。我说不对,记得你很高大,他说,你在台下坐着,我在台上站着,不是我高大,是你太小。
逝者如斯,历历在目。在我,中年的况味已如秋天的黄叶挂在心头,风里摇曳,光里闪烁。再读和谷老师《还乡记》,读出了深刻和亲切。
老妈妈送我出门,说你没吃没喝的就要走,过意不去啊!老人家快九十了,身体硬朗,像一轮太阳,让人暖洋洋的,我带着她送的柿子和山楂作别晓园。家风文脉,风土人情,这就是文化。现在,和谷老师在写作和编剧之余,相与秦陇华等有识之士发起黄堡文化研究群,让大家利用微信交流乡土文化研究经验,聚集人气,搜集资料,事情小,意义大。
晓园比我想象得小,乡村小学,本来也不会很大,就是这星星点点的小课室,在本土埋下了难以预见的种子和希望,近几十年来猛烈的城市化改造,乡村小学消失的消失合并的合并,有人愿意保留它,保留这一份文化记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塬上秋来风景异。不见如晤。粗浅一记。
作者简介:吴晓雅,生于蒲城,长于铜川,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曾供职海口市文学艺术研究所,海南日报,星岛日报集团星港资讯公司,现为深圳坪山区作协副主席。著有《西潘庄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