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世事如烟》,薄薄的一本,不过150余页,买回来已经两周。花了几天的时间,却只看完三分之二。
《世事如烟》由8个故事组成,是余华于1986年至1992年间所写的中短篇小说集。前面的七个故事,充斥着暴力、绝望与死亡,每看完一篇,心里便多一份沉重,需要合上书,花些时间沉淀下心情,积蓄勇气,才能继续读下去。所以,只是100余页,我却读得断断续续。而当我看完《在劫难逃》,翻开最后一个故事《世事如烟》,只看到第一句话,“7卧床不起已经几日了”,我便再也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只好将书扔在一边,看一眼手机里的网络小说。
做人要有始有终,读书也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昨天一整天,我几次试图将《世事如烟》读完,却奈何每次拿起,看不了几分钟,便承受不住内心的沉重,只好作罢!
余华的书着实看过几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第七天》(《兄弟》早几年前买的,没看),几乎囊括了余华的大部分作品。这一次,更是买了三本中短篇小说集及杂文集,《世事如烟》、《我胆小如鼠》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似乎是第一次,同一个作家的书,会买到8本,就冲这一点,也足见我对于余华的前几部作品的喜爱了。
余华善写苦难。他小说里的主人公,几乎遭遇了人这一辈子所有可能不可能遇到的苦难。尤其是《活着》,主人公富贵在短暂的生命中经历了嗜赌成性、一贫如洗、被抓壮丁、子欲养而亲不待、妻子重病、儿子被抽光血致死、女儿生病致聋、后生产致死、晚年丧妻、女婿惨死,就连唯一的外孙小苦根也因为吃多了豆子而撑死了,历经沧桑的富贵最后只得一老牛相伴左右,若有朝一日身死,不要说披麻戴孝的人了,有没有人会来埋了自己,都不能确定。
这诸多的苦难,不要说是经历了,就只是从字面看上去,都让人觉得头皮发麻、心里发颤。而富贵却是一桩桩一件件的走过来了。《活着》,之所以让我难忘,并非是因为这些苦难,而是经历过这些苦难的富贵却慢慢变得坚强起来,展现出了生命那强有力的韧性。也曾悲伤、也曾痛哭、也曾哀叹,但富贵并没有被这些非人的磨折击倒,他一次次坚强的挺立下来,依然保持着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依然保守着内心对于生的渴望,依然怀抱着平实的心态安静的度过每一个或灿烂或忧伤的日子。
富贵,这样一个曾经游手好闲输掉全部家当的地主少爷,虽没有至理名言,却用他泣血的经历,让我懂得随遇而安。人生苦短,却也坎坷多荆棘,无论遭遇怎样的雨打风霜,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内心对生命的希望、对温暖温情的渴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富贵,这样的一部《活着》,让我对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的余华刮目相看,以至于到了今天,他的书已买了八本。
可是,现在,余华以及他的《世事如烟》却是让我失望的。在我看完的这七个故事之中,核心依然是苦难。与富贵大部分都是因时代而造成苦难不同,《世事如烟》里的苦难大多源于内心,书中的杀人者或自杀者,让人沉重的并不是他们的遭遇或罪行,而是他们对于生命随意的处置态度,不负责任得令人发指。
生命的珍贵勿需多言,人类百年的生命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不过是如眨眼般的瞬间。一个人,无论怎样过自己的一生,不过都是其个人的选择,实在没有他人置喙的余地。只是看着《世事如烟》里的主人公们如此糟蹋自己或者他人的性命,心里着实有些气愤不过,这让那些身患重病渴求治愈的人怎么想呢?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守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生命,是大自然最珍贵的礼物与恩赐,我们理应心怀敬意与感恩。若不是上天要收回,即使遭遇不幸,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命感到绝望?那些阴暗灰暗的心理,也许每个人都有,但万不可让它们成为主导,用温暖温情融化内心的灰暗,这才是我们应该抱持的人生态度。
前面之所以说对余华失望,是因为个人觉得,对于一个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严肃作家来说,有责任使自己的作品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样说,并不是说不可以写心里阴暗占主导地位的人,而是要让读者能够在文字里看到希望,哪怕这希望只是渺茫,却不应该是完全泯灭。若一本书读完,却只能让读者感觉到压抑、沉重与绝望,那这样的文字最好不要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