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英语好处多,上能挖经典,下能追前沿,好像我这辈子都够不着似的。现在本懒人+学渣+游戏宅以实际经验告诉大家:只要期末能考及格的,就能从中看到新世界。
我从没接触过课外读物,除了课本、习题就是考试(也裸考过)——当然也少不了打游戏。虽然还算有点基础,但是高二以后就完全背不会单词,词汇量勉强达到4级水平(现在不知还剩多少)。即便如此,我还是在有限的阅读中收获颇丰。
1、“前沿”领域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生活中,总有些“过来人”通过各种故事对你秀优越。(哎,这是要讨论经典的前奏吗?啊……由于我没看过英文原著,这个问题暂且搁置。)其实人一辈子有很多经历是相似的,只是当别人遇见得比你早时,它对你来说就是前沿——社会上也是如此。
比如最近流行的“大数据”,我最早就是从英语题册中发现的。我2010年左右做阅读时发现文中说“网站会跟踪你的浏览记录,然后在页面上推出类似的广告”,当时只觉得菊花一紧:娘的,让狗子盯上了!虽然话糙,但这就是大数据的基础和特征之一:尽可能地收集、储存所有信息(然后它还能处理)。虽然国内的网站当时已经动了手(要不我菊花就不会紧),但是等咱们老百姓从收音机和网站上看到类似的问题,两年都快过去了。究其原因,可能就是谷歌比百度早搞了那么几年。
类似的还有前年职称英语的完形(如果不是阅读),说有人搞了个软件把音乐切成碎片,经过20来年的研究,现在可以整出高仿巴赫的作品。看来音乐不仅是鬼畜素材啊!
2、外国人有些事情看得开
我国向来对一些沉重的话题讳莫如深,比如疾病和死亡。但是我们大学有篇课文题目就叫"living with cancer"(拼错了别找我),翻译过来就是“带着癌症活”。内容好像是那谁谁谁,检查出自己得癌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纠结了一段时间,最终和癌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我的翻译槽点无数,但这就是新理念:有些病是难以治愈的,难道咱就不活啦?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接触了一些国内的心理学文章,说人有这毛病那毛病。有些人就炸了:老说别人有病,就你没毛病?不过我就很淡定,得了癌症都要再战500年,这点毛病算什么?
还有我们第一课,题目是啥记不得了,反正内容是鸡汤。讲的好像是偏科研人员的工作,什么"achievement"之类的,如果失败了就会觉得"frustrating",总之那节课我学得最认真的(英语老师怒目中)。相比之下,国产鸡汤面对挫折的时候就容易拐弯抹角:不是让你快点起来,就是让你吸取营养,唯独你心里的苦和他们关系不大。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些事情只要看到就不那么可怕了,而逃避往往意味着脆弱和无力承受,就好像看见别的小孩哭的时候反应比小孩还激烈,因为自己小时候没人哄。
3、国内也有商业机密
说的是喝茶的事情。13年听六级听力(这个还是有难度的)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喝茶升血压,我心想:还有这种事?然后第二次是两年之后一老同志告诉我的,他高血压。搞不好是他检查出来高血压之后,医生才告诉他不要喝茶——那医生8成也是西医。
当然这不是针对我们国家,老外一样见利忘义。国内就有医生吐槽他们蛋白质摄入过多,导致骨质疏松,只是为了卖牛奶和牛肉不让说。类似的问题还有高热量快餐什么的。大家互通有无,互相伤害,我们就有机会从中找到真相。
4、汉语的歧义太多了!
可能是我语文不好,有些句子总能看出至少两种意思。比如这道一建真题:“下列检测试验中,属于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力学性能试验的是”……您告诉我怎么断句先!还有一些带逻辑关系的句子,我一时找不到,也容易看成两种逻辑。
可能这就是不会英语吃亏的原因:至少人家两个单词之间是有空格的,这对那些长句子多的科研文章来说是一件好事(缺点是句子更长)。有时候汉语琢磨不明白就试着套英语句式,这就叫“英语思维”——就好像考试忘了公式的时候对单位叫“量纲分析”。
至于汉语里那么多多音字、多义词,还有“汉字的序顺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我就不吐槽了。英语单词虽然多,但也不是没有好处。
5、听力课程是个好东西,可惜我基本上都逃了
6、认识两个单词,编程的时候就能用到
那些游戏改派,有的英语不及格,可就是能写事件。可惜我是博派。
7、看着一片弯弯文头大,习惯了就好
那些玩《欧陆风云》英文版的,好多人高中都没毕业!而且下图版本里新加的好几个系统,汉化版里根本没有。
好多没见过的东西,其实都是平常的,从内容到学习过程本身都是如此。对英语学习或者老师有阴影的,不妨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参考第2条第三段。至于学习方法,我只能说连阅读汉语文章也有利于英语阅读,两种语言可以互相补充。其他细节问题还得留给学霸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