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混沌大学看直播的时候,授课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为啥电商没有干掉实体经济?
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线下的购物体验感是电商无法取代的。我的回答是共识、是直觉反应,但正因为是共识和直觉反应,它才会显得平庸而无聊。
授课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流量=线下房租成本之和。电商干不掉实体经济,是因为线上的获客成本会逼近甚至超过线下成本,所以电商的成本优势会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它干不掉实体经济。
这件事对我有两点触动:
其一、深度思考必然是反直觉的: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正确的答案,很可能是陷阱、是烟雾弹,比方说:海底捞的成功是靠服务,小米的成功是靠性价比,苹果的成功是靠设计……,它们都听起来简单而正确,但它们恰恰阻碍了你探索真正原因或者多角度解读现象的步伐,结果就是,你对问题的理解停在表面,你对问题的剖析缺乏新意和深度。
直觉、经验、别人的观点,会成为扼杀你深度思考的天敌。我之前说过,格局可以占领客户的脑袋,深度才能占领客户的钱包,没有深度还想赚钱,白日作梦。
其二、思维方式很重要:授课老师给的答案,未必是唯一答案,甚至都不是正确的答案,但它是一个崭新的角度。他背后的思维方式,才是给我的最大启发。
首先:我的回答,是基于买方(消费者)角度来回答问题;而他的回答是基于卖方(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请注意,这是两种相反的思考方向,也就是说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既然大家都是站在消费者角度看这个问题,那么我就反过来,站在企业角度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所以他的答案跟我截然相反。
其次:我的回答里,用了“体验感”这个词,但是“体验感”是多么抽象的一个东西,不可琢磨、不可测量,真到实操的时候,根本测量不出来,如果测量不出来的话,如何分析?如何推论?如何验证自己的想法?它既缺乏实操性,也没办法让我的想法实现闭环。
授课老师在回答的时候,是从“成本”角度切入,成本是可以测量、可以计算、可以验证的,那么,他所说的东西,就可以得到验证。这就是一种算法思维:将原本模糊的事情,变得可衡量、可计算,然后基于衡量和计算,完成推理,以及自己想法闭环:想法——计算——验证——认知。
我之前提过一个模型,叫:“四法一具”学习模型,也就是:心法——算法——打法——做法——工具。啥意思呢?也就是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能只是学习工具和做法,要去琢磨做法和工具背后的东西。
做法跟工具背后的东西是啥?是心法:是指一个人的三观;是算法: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是打法:是指一个人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
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我在回答“为啥电商没有干掉实体经济?”的时候,用到是“体验感”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背后的知识框架是:企业价值轮,是指一个企业的完整价值包含:产品、服务、资讯、体验、知识、梦想,体验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而授课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用的是流量+成本两个知识点,这两个知识点背后的知识框架是流量漏斗+会计学固定成本。这是我跟授课老师在回答同一问题时,运用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的不同。
当然不能止步于此,你还得再往深一层去想:他在使用这个知识框架(方法论、打法)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啥?因为思维方式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知识框架决定解决问题的效率。方向不对,效率白费。我的结论是授课老师使用的是逆向思维+算法思维。他带给了我思维方式上的启发,而不是让我知道了可以用成本这个知识点来解读这个问题。
只有追问到思维方式+思维模型这个层面,并找到答案,才算真正从“算法”层面理解:别人是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
知识框架有很多,思考模型有很多,但是常用的思维方式,我总结了下,也就六种。我就顺便说说六大思维方式。我以学习营销这件事为例子。
1、原点思维。
也就是我们学营销的时候,先找准根,找到第一性原理。营销的根是什么?是菲利普科特勒,是《营销管理》;营销的第一性原理是啥?表层是人性、中层是消费者需求、底层是消费者需要。找到了根和第一性原理,你就不会跑偏,学这个学科的时候,才能更加精准和高效。这就是原点思维:回到起点,回归本质,找到第一性原理。
化繁为简,回到原点,才能一剑封喉。
2、升维思维。
也就是我们学营销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学营销,要把自己的眼界拔高。怎么拔高眼界?请问:营销的上一层是什么?是企业经营,因为营销最终是服务于企业经营,既然是企业经营,你就必须得懂企业经营逻辑。那么企业经营逻辑是什么?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经营逻辑地图,解决企业如何赚钱、如何持续赚钱。
你掌握了企业的经营逻辑,再回头看营销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局限。如果你想继续升维,你可以再问一下:经营逻辑的上一层是什么?是企业价值链和行业格局,这一层我就不拆开说了。以后说到五维商业分析模型的时候,我再逐层拆开细说。
要学会站在月球上看地球,你才会有新感受。
3、细分思维。
细分思维就是做下沉和切割。我们以“需求”为例,菲利普科特勒在讲到需求的时候,只讲了需求的定义,以及需求的几大分类。这就够了吗?远远不够。因为你没办法拿着这个定义或者分类去实操。比方说:如何去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去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去放大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去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将消费者需求跟产品结合?如何将需求跟品牌设计结合?如何将需求跟促销结合?
这些问题,菲利普科特勒都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所以,李叫兽给出了“需求三角”、叶茂中给出了“冲突理论”、华与华给出了“文化母体”,来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高手跟低手的区别是:高手可以通过下沉和切割,将原本抽象的概念或者理论,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模型跟工具,从而来解决原本抽象的问题;而低手只能拿着一个又一个空洞的概念,去打打嘴炮。
高手跟低手的区别是:面对同样的问题,高手有101个模型来解决,而低手只有一个模型来解决问题。
思路见格局,细节见功底。真功夫藏在细分和细节中。
4、逆向思维。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到营销的反面去思考:如何让营销成为多余?让营销成为多余,好像不可能是吧?你回头想想:当汽车出现的时候,你不用营销,原本骑马的有钱人就会跑过来买汽车;当360杀毒软件开始免费的时候,原本用杀毒软件的用户都会纷纷倒戈;这个时候你用营销吗?不用,产品自身带来的红利,会让用户蜂拥而至。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创新跟技术迭代,当创新跟技术迭代具有碾压优势的时候,营销就会成为多余。因为创新和技术迭代而带来的产品红利,会成为企业最大的增长飞轮,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坐着数钱。所以,营销在创新和技术迭代面前,简直弱爆了,你不去了解、掌握它们,真的可以吗?
有时候站到问题的反面,才能真正把问题看清。
5、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的目的就是创新。横向思维就是通过跨界整合的方式,完成要素重组,最终实现价值创新。比方说,第一性原理本来是物理学原理,马斯隆把它用到汽车和火箭行业,就颠覆了两个行业;比方说,雷军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小米中,就实现了颠覆式创新。
横向思维,有两个重要方向:一个是跨学科融合,比方说营销跟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结合;比方说华与华方法,就是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符号传播理论+熊彼特经济学理论+德鲁克经济学理论+孙子兵法兵法+四书的跨学科整合,最终成为了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另一个是学科跟新技术的结合,营销跟微信结合,就有了微信营销;营销跟抖音结合,就有了抖商;所以,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迭代,都会诱发新的营销方式的诞生。当然,横向思维的运用远不止这两个方面,我只是抛砖引玉。
纵向思维更利于效率提升,横向思维更利于价值创新。
6、系统思维。
学习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机学习,也就是我一个人靠自觉性学习;另外一种是联机学习,也就是我把自己放到一个圈子里面来学习。单机学习就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系统,小系统的缺点是,它的边界比较小,同时它会存在遮弊性,很容易出现残缺和混乱,这个时候,你有可能学的越多,错的学多;联机系统就是把自己放进一个大系统,大系统的优点是:系统的边界比较大,而且可以极大减少单机学习的遮弊性。
所以,我们学营销不能光埋头苦学,要跟同行有交流,要适当混圈子,混圈子的目的,就是将自己放进一个大系统:一是改变连接关系,你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二是改变自己的系统边界,减少单机系统的遮弊性,提升学习效果;三是检验自己几斤几两,到底有没有真功夫,以及你的功夫是不是被市场认可。
有时候,一个人成长的快慢,并不取决于他个人的努力程度,而是要看他置身于什么样的系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