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最好会一点借物抒情的方法。
什么是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要关注三点。
首先,立意要明确。
借物抒情的写作重点在于对“物”的描写上,但是借物抒情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感情。 “物是载体,情是灵魂。”所以,先要明确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也就是先“明确立意”。
如果想要抒发对很久不见的亲人的思念,就可以选择“圆月”这个“物象”。如《又一次看见那轮明月》。
当然也可以用比较少见的“物象”,比如《又一次梧桐花落》。
就像《又一次桃花绽开》想要表达的是人们忽视生活中的美,呼吁人们珍视现在,感知生活。
立意明确之后,再确定生活之美可以借助“桃花之美”来展现。这种处理方式就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其次,描写要具体。
我们找到了这个物象,还远远不够。只有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情”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例子: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冰心的在《荷叶 母亲》中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红莲”,写“荷叶”。
只有这样最后的抒情“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才能顺理成章。
当然,能够具体描写的前提在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能够敏锐的抓住“物”的特征。然后从主旨出发,极尽“物”的特征,穷尽“物”的内涵,才能保证为“情”的抒发做足铺垫和渲染。
最后,联想要巧妙。
如果你能从“小蚂蚁”联想到“团结协作、锲而不舍”,从“蜜蜂”想到“勤劳、奉献”,从竹子想到“宁折不屈”,不能说不恰当。
但却难以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初中生写作要避免老生常谈。要有另辟蹊径、反弹琵琶的创新精神。
例子:
当我不认识昙花以前,只知道昙花是用来形容生命短暂和事物易于幻灭的。如今,我认识了它——从含苞吐蕾到盛开。却不感动它生命的匆匆。所有生命不问它存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它给世人留下了什么。昙花在短短的开放季节,向我们展现了它生命的纯美和无比的璀璨。
你看,这样的句子才“亮眼”。这一点习作《又一次与秋叶重逢》给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
附录:
又一次与秋叶重逢
考生
“嘎吱嘎吱”,灵车的远去带起了满地的秋叶和滚滚的尘土。
天空中是一片阴沉,阴霾的云密布整片天。我站立着,久久地望着灵车远走的方向。
祖母走了。
是啊,祖母走了。想哭,却又哭不出泪。只能依旧定定地望着,望着远方。
正值秋天,秋风刮过,卷起了落叶“沙沙”的。路旁的银杏,此时满树的金黄,乃观赏的佳季。我却无心观赏它的美丽。一阵寒风刮过,树枝上的黄叶翩然起舞,倏地,一片黄叶飘下,在空中打着美丽的卷。我却更觉凄凉。这叶不就像祖母的生命一样,慢慢凋谢了吗!
再也无心站立,转身,盯着这棵祖母栽下的银杏,看了一会儿,轻轻叹了一声,离去了。只在脚下传来“嘎吱嘎吱”。
第二年,依旧是这个时候,回来了。又一次与秋叶重逢,踩在地面的落叶上,“嘎吱嘎吱”。
时光似乎冲去了我心中对祖母逝去的悲痛,留下的更多是对祖母的深深回忆。站在树前,看着树,手轻轻地摩挲着树干上的纹路,不由想起祖母那张沟壑纵横的脸。
儿时,祖母家是我最常去的地方。
春天,在祖母家的小菜园里玩泥巴,玩得不亦乐乎。
夏天,倚在祖母的怀中,数夜空中的星星,祖母则一边给我摇着大蒲扇,一边给我讲各种奇闻轶事,神话传说。
秋天,和祖母在银杏树下打白果,烤几颗尝尝,甚是香甜。
记得有一次,我突发奇想,想在墙上涂鸦,可是祖母家没有画笔,祖母二话没说,就骑了几公里自行车,给我去商店买了颜色最全的油画棒。
蓦地,一片秋叶又悄然飘落到我的头上,惊醒了陷入回忆的我,再次抬头望着银杏,树叶依然金黄如故。
不觉有几分明悟,人就和这树叶一样,终究有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中的生命轮回,树叶不断的逝去,可是大树依然如故。树叶的一生为大树也为周围的一切合成了很多的有机物和氧气。即便在它即将逝去的时节依然迸发出耀眼的金黄。
外婆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吗,一生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即使在她离开的前几天也不停息!
想到这,我的心不禁释然了。大树还在,秋叶依然。
又一次与秋叶重逢,不再是一个悲伤的季节!
365篇之第15篇。
喜欢请点❤哦。欢迎评论关注打赏,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