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都不是独生子女了,前两天读到学生们的随笔,说她回家之后,看到弟弟成天只知道玩游戏,不洗衣服不叠被,她火冒三丈,却同时也自我反省,自己不也每天抱着手机玩几个小时不停歇吗,又有什么资格说弟弟呢,所以她决定,为了给弟弟做榜样,做好姐姐的榜样,控制玩手机的频率。
虽然净是数落,但看得出,字里行间都透着一个姐姐对弟弟的爱护。
我又想起上学期一个男生写的随笔,第一次是写的母亲,他说,感觉自从有了妹妹之后,父母就对他不怎么上心了。第二次又写了他出去玩,妹妹总要跟着,他虽然不喜欢但也没办法,后来妹妹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下去,他赶紧冲上去用身体护住妹妹,言辞间看得出他对妹妹的喜欢。
我看完后,大笔一挥,批阅道:国家欠我一个哥哥!
那天是在课堂上批的作业,期间我忍不住问,你们谁家里是有兄弟姐妹的?
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人说弟弟好烦,有人说有个双胞胎姐妹也不错,有人以自己的哥哥为傲,手举过头顶。
我突然记起以前看到过一个提倡二胎的段子,大意是父母劳苦大半辈子留给孩子的东西都有可能消失,这个世界太可怕了,所以给你孩子留下唯一的亲人吧。是段子,当时也笑一笑就过了,如今想起来。亲生的兄弟姐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读了孩子们的文字,我想到了——
父母,可能是教会你什么是爱的人,而兄弟姐妹,或许是教会你如何爱人的人。
而我身为建国以来唯一一代独生子女,九零年代生人,独生子女,连狗都没养过,虽然小时候没少挨揍,但毫无疑问,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自我为中心一些,爱人的能力明显缺失。
我一直不太能自如地聊天,如果恰好对方也是一个内向的人,会冷场,一直如此,唯一好的是,现在我能坦然面对这样的冷场时刻。也就是,虽然常常尴尬,但也能劝说自己,这样的尴尬是无法避免的,坦然接受即可。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对方是话唠,我也能接上话,这样就能掩饰我的不善交谈。
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我那么不会聊天,那么不会找话题。
那天翻了一下和师父的聊天记录,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这可能是不会爱人的副作用之一。
对方的话全是你在干什么,你怎么怎么样,通篇下来几乎都是在以“你”为话题切入点。而我这头,全是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今天干了什么,还有就是“哦”“嗯”“啊”了——绝对是话题终结者套餐。
比如,很多人都说我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天想了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因为我不想让别人否定“我”,我想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好人”,所以才以为他人做些什么为手段,来达到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的目的。
再比如,我没办法过一段时间就打电话问候所有的亲朋好友,或许是不习惯,或许是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学毕业之后,有一天心血来潮清理不常联系的好友列表,点了一番鼠标后,惊掉下巴,太可怕了,按照“不常联系”这个标准来清理,qq都可以直接删了。有些失落,懊恼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无论去哪一个城市都有能叫出来小聚的朋友,这就是内向的副作用,朋友少得可怜。不过懊恼一阵也就过了,在原谅自己给自己找理由这方面,我总是做得特别好。
再比如,我的文章总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的课堂总是关心自己的教学过程……
也不知道我的朋友们有没有感受到我的爱,还是我爱他们只是因为喜欢他们对我的关心……
一把年纪了,才发现自己不会爱人,是个虽然不自私但挺自我中心的人。
我可能是时候养只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