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12月31日,北京朝阳区一小学,两位老师当众批评一位一年级的女孩子,说实话,作为父母,看到小女孩的无措,很心痛。
而小女孩真的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吗?
从老师零散的话语中大概能猜测出来一点。
因为元旦演出时有录像,坐在人群中的小女孩正好在镜头前,所以频繁地转头、其他同学表演时捂耳朵的动作都被记录了下来。
在完整的视频中,其实坐在前排的不只是小女孩一人捂耳朵,只不过其他同学恰巧不在视频内。
所以面对老师的严厉指责,小女孩一开始很茫然,盯着老师指过来的手指,一声不吭,只是乖乖地坐得更好,但老师却没有因此放过她。
但我觉得,比批评更严重的是,老师同时发动同学们一起排挤小女孩。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女孩身边那些同样无知的同学们,附和着老师说“小女孩不礼貌”,并一起配合老师让小女孩“快点出去”。
当然,事后因为这段视频,相关涉事老师被停职,小女孩也会接受专业机构的心理辅导。
但如果没有视频呢,小女孩又会遭遇怎样的境况呢?
01 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成年之后会遭遇什么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女心理师》中莫宇的故事就是校园霸凌的成年版。
杨紫饰演的女心理师贺顿,其中一位来访者莫宇,就是因为童年时期遭遇了校园霸凌,继而在自己成人进入职场后,遭遇了职场霸凌。
虽然《女心理师》中将故事设定在了职场,但生活中的一种关系模式,也会是方方面面的关系模式。
所以在有限的剧情中,莫宇在生活中没有朋友,面对生活的问题,和父母也没有倾诉,他把职场的同事关系看得非常重要,极度讨好,不敢拒绝。
可结果却是他不只是在职场,而是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无法正常相处。甚至在生活中,面对理发师明显无理的,超出他生活承受能力的办卡要求都无法拒绝。
但想要以讨好他人的方式被认可,最终只会一场空。极度的压抑就会有极度的反抗。
所以在最后,因为药物的刺激, 莫宇甚至做出了暴力伤人的事情。
而原因不过是童年时候,当年幼的他遭遇了校园霸凌后,父母老师都对他的求助无动于衷,成人的默许,对孩子本身就是更大的伤害。
但其实,视频中的小女孩所受到的伤害其实更大。
莫宇的遭遇只是来自同龄人,而小女孩的被霸凌却是来自老师。因为无论是我们那个年代,还是现在,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甚至是比家长更权威,更值得相信的人。
如果后续没有恰当的疏导,这个小女孩是不是从此会害怕学校、讨厌学习,害怕和他人交往呢?
02 不,你并不是在感谢批评你的老师
在评论区中也有网友说:这很正常啊,老师也是为孩子好,孩子就该早点接受“挫折教育”。我长大之后就很感谢小时候对我严厉的老师啊。
不,这其实并不是我们在感谢批评自己的老师,只是在感谢面对批评和错误没有放弃的自己而已。
所以很值得庆幸的是,在面对自己女儿被批评之后,小女孩的父母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积极地站出来帮助孩子。
当然,就像评论区中有人说出的担心一样。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我们为什么想要息事宁人。就是因为害怕一旦老师认为,作为孩子的家长,你是个“不好惹”的人,孩子可能在学校会更不受老师待见。
但将心比心,如果我是那个小女孩,在面对老师的无理要求,甚至当众霸凌时,如果父母能够站出来,以正确的方式支持自己,那我一定会觉得是莫大的安慰。
因为至少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能够看见我内心的恐惧,甚至敢于顶住压力支持弱小的自己。
而父母,作为成人,我们一定会比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其实同样的,作为成人,特别是作为老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原本有更好的选择。
03 尊重,比批评更有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个著名的4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作为校长,一次路过学校时,发现有1个小男孩用石头砸其他同学,很危险,制止孩子之后,通知他下午3点来办公室找他。
小男孩一上午就在纠结担心中度过了。所以下午小男孩很早就来到了陶校长的办公室门口等他。
陶行知准时到办公室后,第一时间并没有责难孩子,而是给了孩子1颗糖,同时感谢他说:这颗糖是感谢你的,你很守信,不仅没迟到还早到了。
再然后,陶行知又掏出了一颗糖,继续说:第2颗糖也是感谢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刻住手了,说明你是个尊重人的好孩子。
可没想到,陶行知拿出了第3颗糖,跟孩子说:我了解到,你用石头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很有正义感,所以这颗也是给你的。
这时候,孩子之前的忐忑不安都消失了,很愧疚地说:校长,我做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
没想到陶行知拿出了第4颗糖,说:知错能改,不错。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你可以回去啦。
这就是陶行知的4颗糖的故事,全程没有一句批评。
可相信这个故事,一定不止鼓舞了这个孩子,也经久不衰地鼓舞了很多读到这个故事的人。
所以教育,一定是以尊重为前提的。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那么我们一定有比批评更好的方式。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爱的教育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