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顽固的下意识里,食物只有在新鲜的时候,味道才是最完美的。
即使是白馒头、白面条,只要是刚出锅的,就自然散发出一种纯粹的谷香,那种感觉终究无法取代。
从前没有冰箱的时候,姥姥说大家会去肉铺买两毛钱的肉,就是那么细细的一小条,偶尔也会有出售冰块的人穿梭在胡同里吆喝,需要的可以买几块作冷冻用。
八十年代的一般人家,也会有一次性买三四斤肉的,通常的做法是炖一大锅红烧肉,并炒上一大碗肉片,每次炒菜时放上几块,吃完了,就等到周末再买。
现今去买点鸡虾鱼肉,似乎不得不买得足够沉甸才说得过去,毕竟家家都是有冰箱的,而且平时忙得四脚朝天,多买些填满冰箱可以备不时之需。
超市里的巨大冰柜和冷藏柜台,更是可以把远在天边的各种生鲜保存在任何城市和任何季节,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人们时空本是一体而且可以相互转换相当难以理解,那么冰箱这一或许可以使你灵机一动,豁然开朗。
人为什么喜欢为明天甚至下周甚至下下周作储备?囤积的欲望,时间的紧缺和身心的疲惫,或许是这个问题的有效答案之一。
就像为了冬眠狗熊要为自己储存足够的食物,人类更是有此偏好。
不仅囤积生鲜食品,使得冰箱里常年有各种可待烹调之物,而且囤积熟食,一次做多了下次再吃,比如速冻饺子之流。
开上私家车,周末去超市刷卡,成箱成捆地搬回家,然后享受冰箱、包装盒和防腐剂的盛宴,享受蜷缩在沙发里吃薯条看肥皂剧的闲适,把以往徜徉集市买菜做饭的零碎时间收集起来,网购K歌打游戏刷微信微博支付宝,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城市生活,冰箱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如此依赖冰箱吗?
没有冰箱的日子,菜每天几乎都是新鲜的,肉也不会放得太久,原因简之又简,只要是食物都是会腐烂变质的。
自从有了冰箱之后,似乎再也不用杞人忧天,因为我们可以随时储存堆积,只要不停电就一切万事大吉。
冰箱和防腐剂一样,可以说是违反因果自然定律的,只要是有机物,就无疑会经历从新鲜到败坏的过程,并且相当迅速,即便延缓也十分有限。
希望有不会腐烂的食物,无异于希望时光停滞,青春不死,如同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多多少少心怀长生不老的幻想,有的甚至不惜重金炼丹,导致壮年便一命呜呼。
随着超级市场的诞生,食品琳琅满目丰裕无比却可怜无处存放一日只能三餐的时代已然到来,为了不被淘汰出局,一个特大冰箱似乎是无可替代的选择了。
凡是我们所占据的,无疑也同时占据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