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曾国藩不光修身立志取得很大成绩,在仕途上的升迁也非常迅速。
用今人的观点看,曾国藩在官场上本来是没有什么优势的。出身普通,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在翰林院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这十二条日课,都与翰林大考有关,曾国藩对考试的准备比别人更加充分,因此能够考地出色。在三十七岁至二品,湖南京官中,惟有曾国藩一人!他刷新了湖南人在清朝的升官记录。
二: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中国古人有一个观点值得借鉴,就是特重交友。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一个人获取知识信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要靠朋友,所以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
曾国藩为人特别爱交往。入京之初,他为人处世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而在立志学做“圣人”后,曾国藩不断反省自己缺点,与人相处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朋友越来越多,看他的日记,几乎没有一天是不社交的,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
因为曾国藩广泛社交,肯于付出,名望日高,急公好义, 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对他在仕途上的发展当然有好的影响。
三:中枢有人在背后帮他的忙。
道光年间最重要的大臣穆彰阿,任军机大臣二十年之久,他是个很爱才的人,曾国藩考进士那年,穆彰阿正好是主考官,二人从此有了师生之谊。穆彰阿对曾国藩的推举对其飞黄腾达确实起到了助力作用。
后来曾国藩在统率湘军时,在朝中又遇到一个特别支持他的权臣肃顺。正是在肃顺的建议下,他才当上了两江总督。
但是曾国藩与上级交往,很注重分寸,从不失态,完全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走动不是特别勤。对朝廷上那些亲贵人物,一贯不和他们建立私交。
曾国藩从不改变他不攀附私人的原则,他做事的作风是从不取巧,踏踏实实。历史证明他是很明智的。
穆彰阿虽然对曾国藩的命运很关键,但他并不能决定曾国藩的命运,所谓关键在于,他在道光皇帝面前能够适当推荐曾国藩,至于用还是不用,还要看道光皇帝了。
四:深得道光皇帝赏识
曾国藩升官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道光皇帝对他的欣赏。
原因有三点。
1.曾国藩性格和道光皇帝很投。曾国藩是一个比较实在、踏实的人,道光皇帝就喜欢这样的人,不喜欢那些油腔滑调的人。
2.曾国藩工作认真,做官尽职尽责。
曾国藩对待工作全力以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在成为皇帝文学侍从之臣后,他经常需要值班,别人以此为苦,他却从不辞劳。
后来职务高了,有了更多具体事务后,曾国藩更是勤奋。他的下级都佩服他办事有条理。
3.道光皇帝是一个非常崇尚理学的皇帝。
道光帝虽然能力平庸,但喜欢读书,对理学有一定心得。曾国藩在做翰林期间,在理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由朱熹开始,上溯至张载、周敦颐等人的著作,并对它们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每次翰林考试,道光皇帝都要亲自看试卷,曾国藩的成绩很好,就是因为有理学作基础。
曾国藩潜心学树,热心公益,在皇帝心目中比较清新端正,这是他迅速升官的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