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四万朵玫瑰花,统统是你的,统统都是你的”
我的云文档里,一直保存着这样一段话--“遇到一个有趣的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一个知乎高赞回答说,我的院子里有四万朵玫瑰花,每天早晨,我就捧着一本书坐在门口。所有人路过,都称赞我的玫瑰,也想摘走一两朵,我都不理不睬。直到那天你来,笑眯眯成月牙问我,“你看的什么书呀?”我就知道,这四万朵玫瑰花,统统是你的,统统都是你的。
这让我想到菲律宾第一名媛哈特(Heart Evangelista),有标题党说她的爱情像狗血剧,历任男友不是明星就是男模,最终结局成了“自己又美又壕,却下嫁穷困二婚老男人”。
其实,这个比他大16岁的男人Chiz,不管是家庭背景还是个人修养,都自带“优等生”光圈。2012年两人相识之际,Chiz已被视为菲律宾总统竞选的候选人。只要看看哈特和他在一起时的状态就知道,她崇拜她,他宠爱她,她美丽骄傲,他温润沉稳,是很好的互补。
爱情的产生需要两个因素,互相的爱慕和适时的浪漫。
虽然站在一起,他们乍看不算登对,不过,就像亦舒说的,“两个人的适配是一种内心感觉,而不是一种视觉,千万不要因满足视觉而忽视内心感觉。”因此,即使父母强烈反对、缺席他们的婚礼,她依然坚定而幸福的挽着Chiz走入婚姻的殿堂。
Chiz就是那个特别的人,当别人眼里只有门口的四万朵玫瑰时,他偏偏要问“你看的是什么书呀?”从小众星捧月的哈特被击中了,她知道,自己属于这个人--“这四万朵玫瑰花,统统是你的,统统都是你的。”
02 “你太理性了,你真的喜欢他吗?”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网红”名师陈果老师,在《好的爱情》一书中结合西方理论,归纳了适用于中国人的“爱情三要素”--激情、理解和践行。激情是在一起的冲动,理解是相处时的包容,践行是持续的经营。
我谈恋爱的时候,不是太冲动就是不够冲动,总是需要闺蜜们的意见。曾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生,我各种分析他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讲了半天,闺蜜就说了一句话,“你太理智了,其实你不喜欢他”。
我茅塞顿开,其实没什么好纠结的,承认自己不喜欢他吧。没有激情,关系在一开始就显得勉强,更不要说长期相处了。
我造过一个子虚乌有的名词--“爱情占比理论”。也就是说,爱情在每个人生命中所占比重是不同的,你要找到一个和自己比重相近的人,才可以幸福。
如果一个男生的工作占据了全部精力的70%,留给自己的时间大约10%,那么留给爱人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他全部精力的20%。但是对女生来说,如果期待的比重超过20%,甚至需要对方一半以上的精力来关注自己,关系就很难融洽。
在男生看来,“我已经把100%的剩余精力给了你,你怎么还是不满意?”而在女生看来也很委屈,“我的要求很高吗?”
但我这个理论很快被现实案例推翻了,当时一起读书的同学,她的男朋友是个超级大宅男,告诉她说,热恋期一周见一次是非常高的见面频率。我们一众女生惊呼,这怎么行?
朋友解释说,“爱情对他来说,不是必需品。就算他一个人宅一辈子,不会觉得无聊。现在谈了恋爱,每周末收拾自己出门,和我一起吃饭、逛街、看电影,我不开心的时候哄我......已经是他能做到的‘全部’,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啊。”
她对“全部”的理解,让七嘴八舌的我们瞬间安静了。
“你太理性了,你真的喜欢他吗”,有个朋友这样问。
“你要么不太喜欢他,要么非常喜欢他”,我说。
这个话题不了了之,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始终在一起。
当其他女孩渴望男生把自己当成掌上明珠来对待时,她用自洽的逻辑,去理解对方,稳稳的抓住幸福。
感情里面的理性,也是一体两面的,这样的理性,是懂事,是真爱。
03 “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法国童话《小王子》虽然是写给孩子的故事,但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创作时已过不惑之年,倾注了所有的人生感悟。
故事中,小王子在自己的星球上种了一朵玫瑰,玫瑰告诉他,自己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小王子和她朝夕相处,守护者她。作者用他们的故事来比喻爱情,可惜他们两个都不懂爱情。玫瑰的内心爱慕、依赖、渴望着小王子,但偏偏不肯承认又傲娇,导致小王子离开。
当他来到另一个星球时,发现了一整片玫瑰,每一朵都和他的玫瑰一样,在离开的日子里,小王子内心一直思念着她,这让小王子重新思考玫瑰对自己的意义。他说:
“你们很美,但是很空虚,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没错,一般过路的人,可能会认为我的玫瑰和你们很像,但她只要一朵花就胜过你们全部,因为她是我灌溉的那朵玫瑰花;她是那朵我放在玻璃罩下面,让我保护不被风吹袭,而且,为她打死毛毛虫的玫瑰;因为,她是那朵我愿意倾听她发牢骚吹嘘甚至沉默的那朵玫瑰;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给予爱让小王子产生了更多的爱意,也让这朵玫瑰变得与众不同--“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你的特别之处在于,我爱你。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和接受爱意相比,给予更让人产生满足感--“爱甚至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给予爱,一个人能够摆脱“由自恋和自我为中心这种状态形成的孤独和隔离的牢笼”,在给予的时候,这个人是享受而融洽的。
如何让爱源源不断的生长出来?答案不是接受爱,而是通过付出爱。
最后小王子明白了自己的心,也明白了玫瑰的心。他说,“我那时什么也不懂!我应该根据她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她的话来判断她。她香气四溢,让我的生活更加芬芳多彩,我真不该离开她的。”他明白欲擒故纵的背后是玫瑰的缱绻柔情。
他明白了,如何去理解、如何去爱。
04 “一个人时,安静而丰富;两个人时,温暖而踏实”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爱情羡煞旁人。钟书先生最齁的情话因杨绛而起,“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见到她之后,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初见,文献记载说,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儒雅气质,“蔚然而深秀”。而杨绛更有一番神韵,虽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
没来及说上一句话,却在彼此心里激起了涟漪。
于是,钱钟书写信约杨绛见面。见到后第一句话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紧跟着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他们开始通过书信交往,情定终生。
然而两人的生活虽琴瑟相和,但终归也是平常夫妻,总会经历考验。钱钟书生活中其实有点“笨手笨脚”,杨绛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洗衣做饭照顾丈夫,常挂嘴边的三个字是“不要紧”,扮演好贤妻的角色。她虽然才华出众,但放下身段,努力去适应夫家的老派家族文化,扮演好儿媳的角色。
两人的才会不分伯仲,虽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金句频出--“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真实而通透。而我更喜欢杨绛先生的日常记录《我们仨》,温馨而绵长。
清贫的生活充满着欢声笑语,痛苦的经历沉淀出豁达超脱。
他们唯一的女儿杨瑗在60岁时离世,让这对夫妻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不久,钱钟书也离世了,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丈夫,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沉浮,靠着豁达和爱活到了105岁。
杨绛先生用自己的人生为丈夫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一个人时,安静而丰富;两个人时,温暖而踏实”。而三个人时,她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05 “爱情是平庸生活的一部分”
我读到过一句话,“男女关系最舒服的状态是什么?久处不厌,闲谈不烦,从不怠慢,绝不敷衍。 ”我把它发到豆瓣上,标注的话题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恋爱教育”,没想到几乎每天都有人点赞。我们太缺少对感情的正确认知了,读到这句话,像是久旱逢甘霖,猛点头称是,却不知如何实践。
我的朋友说,自己怀孕以后,发现老公成熟了很多,因为他感觉身上有更多的责任。可能,爱情就是在不同的阶段,有相同的成长,在平庸生活中保持步调一致吧。
蒋方舟在《爱情和欲望》一文中说,“爱情没那么美好,它并不能成为逃避平庸生活的避难所,它是平庸生活的一部分。”
但爱情的起点是美好,人们过度美化了这种美好,以至于到头来质疑爱情。
爱情不是无望生活的救命稻草,但一定是平淡生活的一针强心剂。
不要高估爱情,也不要低估爱情。这可能是我现在能做到的,最务实的态度了。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