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有两种人,有的人通过和别人待着来给自己充电,而另一种人却需要用独处,来补回在人群中跟人类相处而消耗掉的能量。
我属于后者,一个固执的内向者。活到现在,我都没找到任何一件事,能比我一个人吹风更让我舒适满足。内向者们的生活状态都差不多,就是在人口几千万的大城市里离群索居。
这很惬意。远离凉地这些年,我攒下了一摞电影票,都是一个人去看的——尽管在年少时代我曾经坚定地认为,电影院是一定要谈了恋爱才能去的。手机里有一个专门的美食相册,已经攒了几百张照片,毫无疑问,都是自己去吃的。曾经有个作家说过:“人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得到了,然后呢?”就因为这句话,我爱上了这个作家,看完了他的作品集。因为我知道,我跟他是同类。
但天生的内向,也会在某些时刻变成诅咒。那就是,当内向者需要别人的时候。比起那些从小就跟别的孩子玩成一片的正常小孩,我花费了更多的努力,让自己学会接纳别人。一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对自己的朋友说出,我很爱你们,我很在意你们。这个努力的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对,我不懂什么是爱,但现在努力在学。如今回头看看自己写过的文章,都带着自己努力学习去爱的痕迹。走得步履蹒跚,为的只不过是让自己成为人而已。
回想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一次流浪。因为一些因素,让我收拾行囊,头也不回就挥别了人群,往自我和内心深处走去。流浪到现在,我知道我已经完全不可爱了。我毫无气场,也不知什么是自信,在人群中我披着温柔的笑脸,从未对任何对话真的感兴趣——我只想早点结束话题,自己待着。
曾经有认识不久的人,跟我说我只是表面温柔,心里其实藏了一座火山。她说的对,没有哪个人会因为不喜欢跟人呆着,就渴望抹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痕迹。
于是我找到了写作这条路。我总是一个人穿过陌生的人群,从不搭讪;可是却躲在屏幕后面,敲下一行一行字发表心灵。我的善良被孤僻所笼罩,却变成对整个人类的慈悲。我远离了人群,却依然渴望跟人类相连;我跨过那些忸怩作态的社交,只是想在更深的层次和世界相连。
我常常在夜里睡不好,因为我感觉自己在找东西,但我又不知道我要找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该去哪找;而每到深夜,这种毫无头绪的感觉格外强烈。而也是在这样的时候我感觉,活着比死亡更可怕。失去感随着时钟上指针的走动愈加强烈——那是生命倒计时的声音,而我却不知道该拿自己的生命怎么办。
关于这个,王尔德说:但是对包含活力的生命本身,和那些成为这些活力化身的人而言,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些对生命的唯一渴望是自我实现的人,从来不知道他们要走向哪里——他们无法知道。
可是上帝又说:不要忧虑,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一刻呢?
我并不因为自己惶恐而忧虑,混乱是生命活力的象征。但生命必不会在混乱中耗尽能量,而是指向心中的完美——在写作或者爱里,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