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之前,朝廷猜疑石敬瑭,任命羽林将军、宝鼎人杨彦询为北京副留守,石敬瑭将举事,也把实情告诉他。杨彦询说:“不知河东有多少兵,多少粮,能敌得过朝廷吗?”左右请杀杨彦询,石敬瑭:“惟独副使一人我亲自担保他,你们不要说了。”
戊戌,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奏报石敬瑭反了。石敬瑭上表说:“皇帝是先帝养子,不应继承帝位,请传位于许王(李从益)。”皇帝亲手撕裂奏表,扔在地上,以诏书答服说:“你跟鄂王(李从厚)的关系并不疏远(李从厚是先帝李嗣源的亲儿子),卫州之事(石敬瑭杀光李从厚随从起兵,把李从厚交给王弘贽绞死),天下皆知;现在你说拥护许王,谁人肯信!”
五月十四日,下制削夺石敬瑭官爵。五月十七日,任命张敬达兼太原四面排陈使,河阳节度使张彦琪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任命安国节度使安审琦为马军都指挥使,任命保义节度使相里金为步军都指挥使,任命右监门上将军武廷翰为壕寨使。五月十七日,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任命义武节度使杨光远为副部署。五月十八日,又任命张敬达为知太原行府事,任命前彰武节度使高行周为太原四面招抚、排陈等使。
杨光远率军出发,定州军变,牙将、千乘人方太将乱兵讨平。
张敬达率军三万扎营于晋安乡,五月二十日,张敬达奏报:西北先锋马军都指挥使安审信叛奔晋阳。安审信,是安金全的弟弟的儿子,石敬瑭与他有旧交。之前,雄义都指挥使、马邑人安元信率所部六百余人戍防代州,代州刺史张朗对他很好,安元信秘密游说张朗说:“我看石令公是忠厚长者,举事必成;你为何不暗中派人向他致意,可以保全自己。”张朗不从,由此互相猜忌。安元信阴谋杀死张朗,不能攻克,率其众投奔安审信,安审信于是率麾下数百骑兵与安元信抢掠百井,然后投奔晋阳。石敬瑭对安元信说:“你看见什么利害关系,舍强而归弱?”回答:“元信并非会观星或者望气,只是观察人事来判断罢了。帝王之所以能驾御天下,最重要的是信义。当今主上失大信于令公,亲而贵者尚且不能自保,何况疏远低贱的人呢!他的灭亡,可翘足而待,有什么强呢!”石敬瑭喜悦,把军事委任给他。振武西北巡检使安重荣戍防代北,率步骑兵五百人投奔晋阳。安重荣,是朔州人。
朝廷任命宋审虔为宁国节度使、充任待卫马军都指挥使。
12、
天雄节度使刘延皓仗恃自己是刘皇后的弟弟,骄纵,夺人财产,减少给将士们的供应和赏赐,宴饮无度。捧圣都虞候张令昭利用众心怨怒,密谋以魏博响应河东,五月二十五日,天色未明,率众攻打牙城,攻克;刘延皓脱身逃走,乱兵大肆抢掠。张令昭上奏:“刘延皓抚御失度,以致军乱;臣为了安抚士卒,暂且掌领军府,乞请朝廷赐给节度使旌节!”刘延皓到了洛阳,唐主李从珂愤怒,命令贬到远方;皇后为他求情,六月三日,只是削夺刘延皓官爵,返回自己私宅。
13、
六月四日,南吴太保、同平章事徐景迁因病退休,任命他的弟弟徐景遂代为门下侍郎、参政事。
14、
六月六日,唐主任命张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权知天雄军计事。张令昭因为征调的物资和军队尚未准备完成,暂且接受这项新的任命。寻即又有诏书送来,调任他为齐州防御使,张令昭托言说被士卒所挽留,实际上是观望石敬瑭成败。唐主遣使告谕他,张令昭杀了使者。
六月十七日,任命宣武节度使兼中书令范延光为天雄四面行营招讨使、知魏博行府事,任命张敬达充太原四面招讨使,任命杨光远为副使。六月十九日,任命西京留守李周为天雄军四面行营副招讨使。
15、
石敬瑭之子,右卫上将军石重殷,皇城副使石重裔听闻石敬瑭举兵,藏匿于民间井中。弟弟、沂州都指挥使石敬德杀死妻女逃走,寻即被捕获,死在狱中,堂弟、彰圣都指挥使石敬威自杀。
秋,七月二日,捕获石重殷、石重裔,诛杀,并将窝藏他们的人家灭族。
16、
七月四日,楚王马希范从桂州北返。
17、
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奏报:应州节度使尹晖驱逐云州节度使沙彦珣,接收他的部队,响应河东。
七月十一日,沙彦珣上表说:桑迁密谋叛变,响应河东,引兵包围子城。沙彦珣突围,奔往西山,占据雷公口,第二天,收兵入城攻击乱兵,桑迁败走,军城重新安定下来。当天,尹晖逮捕桑迁,押送洛阳,斩首。
18、
七月二十一日,范延光攻拔魏州,斩张令昭。皇帝下诏,诛杀其同党七个指挥官。
19、
张敬达征发怀州彰圣军戍防虎北口,其指挥使张万迪率五百骑兵逃奔河东,七月三十日,皇帝下诏,诛杀张万迪家。
20、
石敬瑭派使者走小道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并且请求以父亲之礼事奉他,约定事成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刘知远进谏说:“称臣可以,以父亲之礼事奉他就太过了。多给金帛贿赂,就足以让他出兵了,不必许诺给他土地,恐怕以后成为中国之大患,悔之无及。”石敬瑭不从。奏表到了契丹,契丹主大喜,报告母亲说:“儿最近梦见石郎遣使来,如今果然,这是天意。”于是回信,许诺仲秋时节倾国赴援。
21、
八月三日,朝廷任命范延光为天雄节度使,李周为宣武节度使、同平章事。
22、
八月七日,应州报告:契丹三千骑兵攻城。
23、
张敬达修筑长围,围攻晋阳。石敬瑭任命刘知远为马步都指挥使,安重荣、张万迪降兵都隶属于他。刘知远用法无私,对他们一视同仁,由此人无二心。石敬瑭亲自登上城墙,坐卧于乱箭飞石之下,刘知远说:“我看张敬达辈深沟高垒,是打算做持久战,并没有什么奇策妙计,不足为虑。愿明公四处发出使者,经略外交。守城很容易,我独自就能办。”石敬瑭拉着刘知远的手,拍他的背,赞赏他。
24、
八月二十二日,任命成德节度使董温琪为东北面副招讨使,以辅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
25、
唐主派端明殿学士吕琦到河东行营犒军,杨光远对吕琦说:“愿附奏陛下,请他放心。贼军若无援军,扫平他们就在朝夕之间;如他引契丹军来,应当放他们进入,可以一战而破。”皇帝非常喜悦。
皇帝听闻契丹许诺石敬瑭以仲秋赴援,屡次催促张敬达急攻晋阳,但是不能攻下。每次要修筑工事时,总是刮风下雨,长围夏天被水淹破坏,包围圈竟不能合拢,晋阳城中也日益窘迫,粮食和物资渐渐匮乏。
26、
九月,契丹主率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自扬武谷南下,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婴城自守,契丹骑兵经过城下,也不理会他们。丁审琦,是洺州人。
九月十五日,契丹主抵达晋阳,列阵于汾北之虎北口。先派人对石敬瑭说:“我想要今日就击破贼军,可以吗?”石敬瑭派人飞驰报告说:“南军兵力很大,不可轻视,请等明天再商议作战也不晚。”使者还没到,契丹已与唐军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石敬瑭于是派刘知远出兵助战。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列阵于城西北山下,契丹派轻骑三千,不穿盔甲,直冲其陈。唐兵见契丹兵弱,争相追逐,到了汾水弯曲处,契丹涉水而去。唐兵沿着河岸前进,契丹伏兵从东北起,冲击唐兵,切成两段,步兵在北边的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边的撤回晋安寨。契丹纵兵追击,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完整无损。张敬达等收集余众退保晋安,契丹也引兵回虎北口。石敬瑭俘虏唐军降兵一千余人,刘知远劝石敬瑭将他们全部杀死。
当晚,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拉着石敬瑭的手,相见恨晚。石敬瑭问:“皇帝远来,士马疲倦,立即与唐军交战而大胜,为何?”契丹主说:“开始时我从北而来,认为唐军必定会截断雁门道路,伏兵险要,那我就无法前进了。派人侦查,都没有。所以我长驱深入,知道大事必成。兵既相接,我军士气正锐,而敌军士气沮丧,如不乘此时急击,旷日持久,那胜负就未可知了。这就是我之所以急战而胜的原因,不可以通常的劳逸理论而论。”石敬瑭非常叹服。
华杉曰:
这一段,四条孙子兵法:
第一条, 耶律德光不理会代州、忻州,这是孙子兵法《九变篇》:“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此处不是战略重心,不应分配资源,耽误时间,所以契丹主不理会。
第二条, 耶律德光跟石敬瑭说的士气论,是孙子兵法《军争篇》的“治气”:“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士气决定战斗力,契丹军是来打仗发财的,个个满怀期待,跃跃欲试;而唐军对晋阳久攻不下,士气低落,突然看见敌军大军抵达,恐惧震骇,三军可以夺气,此时不等他们的将领有组织动员准备的机会,即刻进攻,就夺了他们的“气”。
第三条, 耶律德光说“不可以劳逸常理论也”,此处的劳逸常理,是孙子兵法《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逸是实,劳是虚,先抵达战场,是以逸待劳,以实击虚;后到的,长途行军劳累,需要休息。但是,劳逸和士气,是战斗力的两个权重,具体情况下那个权重大,就由主帅判断了。
就“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而言,也分整体和局部,整体是唐军先到战场,契丹军后到。但是,先以弱兵盔甲都不穿,像乌合之众一样引诱唐军追击,然后伏兵发动的时候,那伏兵,就是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以实击虚了。所以,整体是唐军以逸待劳,局部是契丹军以逸待劳,而交战的地方,都是一个一个的局部。
第四条, 契丹伏兵拦腰冲击,先把唐军切成两段,这是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强调兵力优势,“倍则分之”,哪怕我的兵力是敌军两倍,也不能二打一,要把敌军切成两半,让他首尾不能相顾,形成我军更大兵力优势。还是上一条局部和全部的道理,战史上的“以少胜多”,也是局部的以多胜少,就是通过运动、穿插、拉扯,形成局部的兵力绝对优势。
这一仗看来,耶律德光是精通兵法要领,并且运用自如,所以石敬瑭也是真心叹服。两人联手,中国就要遭大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