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校园餐吃得别有风味
在似水流年中,有些人和事会淡淡遗忘,但有些镜头却会历久弥新。
——题记
2017.0324
“明早有小菜喽!语文组有口福哦!”
头天晚上就有人在微信群里高呼,似乎是什么极品菜肴,从没吃过一样。
这是寄宿制学校,一连上两周才能过星期,因此一大周是十天,九年级如果补课就会一连上十二天或者十三天后才能过星期。
我担任九年级毕业班语文课,两个班。九年级由于有升学压力,所以开设有早晚自习课。每大周一三五七九早晨是语文自习课,周二四六八十早上是英语自习课。
我们五点多去学校,上完早自习后放学就不回家了,时间就半个小时,饭后七点二十就又开始早读,因此我们这些老师就在学校随便吃点早餐算了。这些早餐是和学生吃在一个锅里的,学校没有特设教师专灶。
在校吃久了,老师们都觉得菜有点单一,毕竟将近两千学生吃饭,菜和饭,馒头都是统一的,一顿饭基本上就一样菜,尽管师傅尽力想把菜味提高,但毕竟人多,难免味道偏单一,不可能符合都每个人口味。学生大多都是乡下的,只要吃饱就行了,况且灶上馒头蒸的的确不错,但是老师们是成年人,嘴巴吃东西自然有些挑剔。于是大家都喜欢再弄点小菜,咸菜之类的就着馒头吃。
语文组的早餐风味最多,什么“酱豆汁”“老干妈”,“咸白菜”“淹罗卜干”“香菜拌豆腐”“油炸花椒辣子花生米”“臭豆腐”“麻辣海带丝海白菜”等等,品种多多。这些大都是晓俭老师从家里带来的。有的咸菜是从超市购买的现成货,有的是头天晚上宋老师提前做好,放上作料,小磨油,盐调拌好,装入瓶中,或放入饭盒里,第二天早自习五点多从家里带来的。
有了风味小吃,咸菜,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增加了饭量,吃馒头就自然多了点,哎!吃馒头多了,难免要发胖,那也没办法啊!
我们教师吃饭的地点大都是在教务处里。我们从餐厅把饭菜盛出来,再端回来坐在教务处的办公桌上吃。于是教务处成了既能用于办公,又能作为餐厅的宝贵之地。其实教务处还有一个功能是晚上可用来是值班的暂住地,有些领导晚上就这样可怜的睡在办公桌上。
今天早上是语文早自习,早饭大家吃得格外香,灶上今早是炒土豆丝。大家都说不太好吃,有点太酸了。于是都开始围着晓俭的桌子吃,她带来的小菜好多,每次都由海英保管着,用塑料袋子装着,从教室后面的办公桌下面捞出来,学生们都说:“语文老师拿恁些好吃的菜”,一副眼馋嘴馋的样子。在宋老师周围,有的站着吃,有的叨一块头就走了,就像海英老师和邵征,干脆就坐到晓俭旁边不动,随便恶吃,臧凤总是站着吃,老文有时候也把馒头夹点菜拿过去坐在电脑旁边,边吃边看电脑。
就我是例外,想吃这些东西还得站起来巡视过滤一边,看看有没有适合我能下口的菜。
因为我长期患有口腔病,医生告知不能随便吃辛辣,过咸的食物。可是看到他们都在大口大口就着吃,我实在口馋。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走过去叨了一小口,就被她们训斥一番:“你又忍不住了,这东西你不能吃,不长记性是不?”她们都在关心我,监督我,都害怕我吃了后口腔病复发。
我很感动的是,有一阶段我口腔病严重,海英有时专意给我准备点可吃的小菜,例如橄榄菜,并告诉大家,这菜只能让我吃。
……
再看看吃过饭我们的餐具是怎样保管的!
在水池边清洗后,回来有时再用开水烫一遍,就随便放入办公桌下面,或者有的干净人就用个劣质塑料袋装入餐具,然后挂在墙上,或者送入档案柜的最顶部。
这个档案柜可遭殃了,本来是用于装档案的,谁料到被我们这帮好吃之徒,蹂躏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大家看看吧!
柜子上面最醒目处,塞满了凌乱的餐具,有什么“雕牌清洁剂”,“麻辣豆豉瓶”“香辣黄豆酱”,还有不套塑料袋的筷子,条羹勺,叉子,刷碗用的清洁球,抹布等等不堪入目的东西。柜子上还有钉子,能挂东西,我的菊花,枸杞子,金银花之类的东西就挂在柜子的侧面。
唏嘘一声!闭嘴吧!别人不知道的!
这种集体生活,足可以让人值得铭记一生的。我们为了自己所谓的能够养家糊口的职业,在这里无怨无悔地磨搓着自己的性格,一点一点消耗着自己的青春。
如果不是班主任,或者是早晚有辅导课的老师,一般人都不会在学校吃饭。
老师和学生共吃一个锅里的饭菜,也是快乐的事情。这种生活模式至少有十年了,以前是公立走读性质,现在变成公立学校寄宿性质。
这里班主任大都不回家吃饭,时间紧,为了便于照顾好学生,老师们就和学生同吃。不过真心说,学校伙食是不错的,虽然一顿饭没有更多的种类,但每天的饭菜还是尽量不重样的。当下只要卫生,健康,营养就算不错了,义务教育阶段毕竟不是高校。
其实,不光是早餐如此,午餐,晚餐也都各有风味,人人都有拿手小菜跟着,在这样特殊环境下就餐,不失为一种享受,快乐!
……
吃吃刷刷后,离早读时间还有十分钟,校园里还在沸腾……
校园广播响起了悠扬的歌曲,同学们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操场打球,有的在树下交流着。
我站在四楼俯瞰这宽阔整洁的校园,新的一天就此又开始了!看着那群孩子饭后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我陶醉而羡慕。
蓦然间想起:这是一群孤独的留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