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第三城”,这是德阳曾经的荣耀,现在的失落,也是它未来的梦想。
● 2019年,宜宾以2601.89亿的经济总量,超越德阳2335.9亿,成为新的“四川第三城”。
● 德阳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重返全省前三”。
● 德阳凭什么敢于提出如此激进的目标?
● 早在2016年,德阳就提出要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升级。
● 德阳正努力打造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
● 在区位上,成都都市圈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宏观战略,也为德阳的跃迁创造了契机。
● 2023年7月22日,德阳市入选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榜单,位居第四。
● “重返第三城”是一场持久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 9%的GDP增长目标,德阳今年能实现吗?
﹀
﹀
﹀
还有不到100天,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发展之年即将收官。
德阳能否在2023年如愿实现经济增速反超,也将迎来交卷时刻。
此前,为了冲刺“重返前三”,德阳曾提出今年9%的GDP增速目标,在全川21个市(州)中仅次于凉山,位列第二。
然而,在今年上半年,德阳的GDP增速仅实现了5%。
在剩下的时间点,德阳能否逆袭?
世间很多时候,最痛苦的不是无法得到,而是曾经得到过,却又失去。
“四川第三城”,这是德阳曾经的荣耀,现在的失落,也是它未来的梦想。
图片来源:微旌阳
1953年,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农业小县德阳,因为宝成线铁路通车的契机,在国家三线建设选区中脱颖而出,引来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东方汽轮机厂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地。
在此基础上,德阳逐渐建设出继东北、上海之后,中国的第三个“重型机械、大型发电设备”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的“重装之都”。经济发展也一路高歌猛进,曾占据四川省第三城位置达20年之久,甚至一度杀入全国城市百强榜。
东方电机研制的首台三峡转轮发运/图源:德阳发布
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随着时代发展,区域竞争加剧,单一的装备制造支柱,已经难以稳固德阳的“四川第三城”地位。尤其是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德阳传统支柱产业的东方电气,第二重型机器厂等链主巨头,都曾受到冲击。
而在同一时间,其他城市的创新求变已经不断提速。
比如宜宾,在持续巩固提升以“一黑一白”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着力培育壮大以“一蓝一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但曾与德阳白酒名片“剑南春”并列“茅五剑”的五粮液,已逐渐与剑南春拉开差距,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锂电产业,也让宜宾变身“动力电池之都”,获得了更强劲的发展引擎。
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图源:宜宾三江新区官网
2019年,宜宾以2601.89亿的经济总量,超越德阳2335.9亿,成为新的“四川第三城”。
以此为界,德阳陷入了“前后夹击”的艰难局面。
向前,被成都、绵阳和宜宾不断拉开差距。向后,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南充,正积极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的泸州等城市,也在德阳身后紧追不放。
南充新能源汽车生产工间/图源:南充播报
在2022年,宜宾、德阳和南充的GDP分别为3427.84亿元、2816.87亿元和2685.45亿元。德阳与宜宾的差距已超过600亿元,较南充的领先则不到150亿出头。
前有虎,后有狼,德阳的抉择是:迎难而上。
2022年12月,在中共德阳九届五次全会上,德阳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重返全省前三”。
朝着这个大方向,德阳的计划是:
全面实施同城融圈、工业强市、县域进位、文旅争先、乡村振兴“五大战略”,聚焦机械装备、材料化工、食品饮料和数字经济“3+1”主导产业,计划在“十四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7000亿元,实现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双双翻番。
图源:德阳发布
此后,在2023年两会上,德阳进一步提出,2023年的经济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
与此对应的是,德阳2022年的GDP增速为3.1%,而2023年全国和全省的预期目标也分别只有5%和6%。
这意味着,德阳要以3倍于自身去年的速度,实现1.5倍于四川今年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
德阳的迫切与决心,可见一斑。
那么,德阳凭什么敢于提出如此激进的目标?
在产业上,德阳在持续做强传统工业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比如,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国家级绿色工厂——利森建材/图源:德阳发布
早在2016年,德阳就提出要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升级。
而2021年12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大使命,为德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图源:德阳发布
这一规划其实已经初见成效。
目前,德阳造遍布全国,现在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均由的德阳生产。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图源:德阳发布
现在,在清洁能源产业领域,德阳已基本形成含水电、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储能等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储能产业,德阳凭借第二重型机器厂和东方汽轮机厂在相关领域深耕创新,走在了物理储能前列,为未来抓住风口加上一块重要砝码。
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图源:德阳发布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创新是最源源不竭的动能。针对于此,德阳正努力打造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2022年,东汽“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审批,国机重装成功创建四川省先进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东方电机牵头组建全省先进水电装备创新联合体,新增东方风电四川省海上风电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四川亚度家具获评省级行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东方风电自主研制的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图源:德阳发布
可以预见,在这些创新中心加持下,德阳未来工业发展的质与量。以此为基础,2023年7月22日,德阳市入选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榜单,位居第四。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这样评价德阳——创新活力突出、营商环境良好、产城融合持续深入。
而在区位上,成都都市圈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宏观战略,也为德阳的跃迁创造了契机。
此前多年,成都和重庆虹吸导致的“中部塌陷”,曾让成渝两地的各个城市苦不堪言,四川更是形成了省会“一城独大”的发展格局。
但最近几年,转机已经出现。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能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引擎’形成呼应的“第四极”。
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的3.31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966万人(2020年末常住人口),共同组成了一个空间治理体系一体化、产业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都市圈治理一体化的发展共同体。
图源: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这意味着,随着成都都市圈的一体化,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有望从吸附变为反哺。
而作为“成都的北大门”,德阳的区位优势及飞地政策支持恰好能承接成都向外转移的产业,成为成都产业疏解的重镇。
目前,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正加快推进,德阳与天府新区共建总部基地,凯州新城和淮州新城共建融合飞地园区,700余家成德企业实现产业配套;“德阳科创通”正式上线,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德阳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累计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新增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精品示范点3个,成德产业协同进一步走深走实。
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规划建设范围示意图
图源: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在2023年德阳政府工作报告中,德阳明确要实施同城融圈战略,以更大力度融入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按照城市向南发展、多向联动的总体思路,持续加强结对共建和深度合作,推动同城融圈取得更快更好成果。
德阳能否重新夺回“四川第三城”?
这个问题,目前仍未有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现实的挑战比预期更加艰难。
在今年上半年,德阳实现GDP1340.61亿元,同比增长5.0%。
这个数字,不但与9%有较大距离,甚至没有达到全省5.5%的均值。
最重要的是,排在德阳之前的成都、绵阳和宜宾,增速都比德阳更快。
在数字之外,与德阳被成都纳入都市圈不同,在整个四川的战略规划中,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都被列为了四川省的经济副中心,这意味着,无论绵阳、宜宾还是南充,也将获得更多的区域政策支持。
面向未来,竞争仍然激烈,甚至可能更加白热化。
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去年底以来,德阳已经拿出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态度,向这个目标发起冲击。
“重返第三城”是一场持久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而在2023年剩下的时间里,我们也期待,德阳能创造出更好的增长成绩。
-END-
作者:夏子航
编辑:邢伟丽
设计:凡入设计
审核:王云辉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政府网站,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