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了正面管教的要素,最基本的是相互尊重,父母尊重自己的需求,会让孩子看到什么是“坚定”,而尊重孩子的需求,会让孩子看到什么是“和善”。
在此基础上,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理念及其发展和适龄行为,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要发泄愤怒,而是进行积极倾听,并教给孩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专注于解决方案而非惩罚,鼓励孩子改正和继续进步。因为孩子在感觉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
最后谈到了正面管教的实施。想要让正面管教发挥作用,一定要确保和孩子建立了情感联结,这是迄今为止最宝贵的养育工具,其他的一切都取决于你们之间关系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把握主动权,以尊重的方式教给孩子尊重。
你还可以善用幽默感,把对孩子的要求变成游戏邀请,孩子更能愉快接受。当我们说出要求时就要当真并坚持到底。同时要意识到行动的重要性,直接用行动来让孩子认识到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最后记得接受孩子的独特性,不让孩子承载父母不现实的期待。
正面管教并不仅仅针对孩子犯错误,实际上,鼓励才是正面管教的杀手锏。为什么鼓励如此重要?什么时候应该鼓励孩子?用什么方法鼓励孩子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鼓励的艺术。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为什么鼓励如此重要。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那些知道如何鼓励孩子、信任孩子并教孩子技能的父母,能最好的帮助孩子培养自我价值感。
说到鼓励,相信你并不陌生,当孩子拼不好拼图时,我们会鼓励孩子再尝试一次;当孩子能自己收玩具时,我们也会鼓励孩子以便今后他还能继续主动收拾玩具。
但建立自我价值感,需要的不只是温和的话语,更需要接受一个挑战的“成功体验”。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是因为父母说他有,而是因为他体验到了,并且知道自己的贡献是受重视的、有价值的。
我们无法向递一杯牛奶一样把价值感传递到孩子手里,必须靠他亲身经历和练习,不断掌握新的技能,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自信和对自己能力的信念。
正如书中所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行动上的鼓励。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午饭时,妈妈递给儿子一杯牛奶。儿子看了眼杯子皱着眉头说:“不想要这个杯子。”
妈妈恼怒的叹了口气。接着她发现了一个教儿子的机会。“如果你想要另一个杯子,怎样做才能得到它呢?”
儿子这会儿对学习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他回了句:“够不着。”
妈妈说:“嗯,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个新的角度激发了儿子的想象力。他开始思考:“爬上去够杯子?”
妈妈说:“那可能不安全。把杯子放到下面这层架子上怎么样?”
“对!”儿子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几分钟之内他们就重新布置了低层的架子,放了儿子帮忙选出来的三支玻璃杯。他挑了其中一支拿到餐桌上,并带着明显的自豪把原来杯子里的牛奶倒进这只杯子里,不过他倒洒了一些牛奶。
妈妈没有恼怒,在儿子美美地喝了几小口牛奶之后,她说:“我注意到牛奶洒出来了一些,你现在需要怎样做才能清理洒出来的牛奶呢?”
儿子这会儿正感觉自己很能干。他从餐桌旁一跃而起,到水槽下面拿了一块海绵,擦掉了洒出来的牛奶,随手把海绵留在桌子上。
以往过程到这里也许就结束了。但今天妈妈观察到儿子看上去既高兴又很感兴趣,于是接着说:“你知道海绵上一直沾着牛奶会怎样吗?”
儿子认真的看了看海绵,但没看到发生什么事,他很好奇:“会怎样?”
妈妈解释说:“牛奶会变质,会让海绵变得臭臭的。”这个词吸引了儿子的注意力。妈妈接着说:“我们需要把海绵洗干净再放回水槽下面。你想洗海绵吗?”
儿子从不拒绝玩水的机会。妈妈给他示范了如何挤干净海绵里的水,接下来的15分钟儿子开心的站在自己的小板凳上冲洗着海绵。
也许,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意味着会花费很多时间,但这绝对值得!孩子从中学到了,错误是有趣的学习机会,自己有能力靠自己满足愿望和需求。
于是他就有了承担风险和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在面对挑战时能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尝试并坚持不懈,这种“适应能力”是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那些被过度保护和过度帮助、没机会获得成功体验的孩子,往往会把错误当成是失败、害怕犯错,倾向于让别人替自己承担责任,于是自我价值感就无从建立。
以上我们提到了鼓励有口头上的赞扬,更有行动上提供机会并给予支持,教导新技能。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混淆赞扬和鼓励。
当一个12个月大的小宝宝开始第一次走路时,她松开了抓着沙发的手,在令人不敢喘气的摇摇晃晃中迈出了自己的头几步,直接扑进了奶奶的手臂中,全家人欣喜若狂,“你做到了!”他们喊道,“就这样,慢慢走,再走远一点。加油,太棒了!”
看,这就是鼓励!而赞扬可能听起来更像是这样:“好宝宝,多么聪明的宝宝啊,实在太可爱了!”
在这个情境中,鼓励关注的是宝宝走路这件事,有针对性。而赞扬关注的是这个人。鼓励指向的是努力,而赞扬通常看到的是结果,也就是说,鼓励是无条件的,赞扬通常有条件。赞扬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信念:只有在完成一件事时,我才是“好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更糟糕的是,如果赞扬过度,孩子的信念就会变成:只有当别人为我喝彩、一直关注我的时候,我才是被爱和被接纳的。他的价值感过分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而不是自己的体验。
作者还特别指出,对孩子说太多“你很聪明”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心理学家德韦克发现,赞扬孩子的智力会损害他们的积极性。如果成功意味着他们聪明,那失败就意味着他们很笨。
为了避免被评价为笨孩子,他们宁肯选择容易成功的任务而惧怕挑战,他们的思维变成“固定型思维”。而那些被鼓励过程中的努力、不把结果的成败跟个人特质挂钩的孩子会拥有“成长型思维”。
不过作者也提醒大家,由于小宝宝们都喜欢有观众,所以没必要过分纠缠于赞扬和鼓励的区别,只需要意识到你的话语传递的爱和支持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一种办法是问自己:你说的话是否只能在这个时间说给这个人。
比如“干得真棒”这样的话说给理发师、伴侣和孩子都是可以的,而“谢谢你给我做了这么漂亮的发型”“你穿这套衣服真的很帅”“你搭了一个很美丽的城堡”,这些话是不能互换的,如果你的话语对于一个人、一个场合或一个情形是唯一的,就更可能是鼓励。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掌握鼓励孩子的技巧。
第一, 在保护孩子和让孩子冒险探索自己能力的需要之间找平衡。
风险暗藏着失败的可能性,但没有风险就永远不会有成功。在上面的宝宝学走路的例子中,他的家人完全可以大喊“小心,快拉住宝宝”或者直接把他抱起来,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当宝宝真的自己迈步时,任何赞扬都无法代替他在那一刻的成就感,那种“我能做到”的体验。
但是,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位坚持永远都不应该阻止孩子探索环境的父母会给孩子的安全带来怎样的危险。比如当这位宝宝朝大街走去时,爸爸冲到十字路口挥着手拦住来往车辆,让宝宝在车辆中间慢慢走。这可不是鼓励。
爸爸需要和善而坚定的带孩子离开大街,这样确实在那一刻限制了孩子的探索,但也使他免遭危险,并不让他认为在大街上闲逛是安全的。
第二,爱孩子原本的样子,不要用鼓励把孩子改造成你期望拥有的那个孩子。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情感联结和被父母接纳是他的首要目标。
如果我们在鼓励孩子时说这样一些话:“我希望你能像西西那样安静、乖巧。”这种鼓励就会适得其反,会让孩子认定“我不够好,我做什么都没用,我妈妈不喜欢我”。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当然,这并不是提倡父母去称赞孩子的不良行为和缺点,而是提醒我们既接纳孩子的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和不足,同时要对孩子的发展有耐心,要理解孩子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我们在鼓励孩子时,要给孩子设定适当的目标,并教给他实现目标的技能,就像前面例子中的妈妈给儿子示范如何拧海绵一样,以便孩子能够顺利达到而获得成功体验。
第三,要意识到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是在提醒你的话语和看法对孩子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如果你告诉孩子他坏或懒惰或笨手笨脚,那你就强化了你不希望看到的孩子的行为。同样,如果你寻找孩子积极的一面,你就能选择鼓励这些积极面,孩子的积极行为就会增多。
鼓励意味着关注进步而不只是结果。
这意味着,当孩子捡起了他的大多数玩具车,尽管漏掉了角落里的几个,你要鼓励他;这意味着,当孩子尝试坐到便盆上,要给他一个拥抱,无论最终是否坐成。鼓励是对一个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我对你有信心,加油!”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我也知道要多鼓励孩子,可有时候孩子就跟听不懂话似的,光鼓励没用,自己说的最多的好像就是“不”和“不要”,这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洞察力了,即当事情正在发生时,洞察孩子的需求,及时给孩子提供选择。作者推荐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说出你想要什么。3岁的汉娜正在开心的乱扔积木。老师走进来立刻说:“不要扔积木!”汉娜即使听到了不要做什么,但也很难搞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如果老师说:“积木是用来在地板上玩的”或者“看起来你想玩一些扔东西的游戏,你想要我帮你找一个可以扔的球吗?”这样可能会更有效。
当你下一次要对孩子说“不”时,可以换一个思路,问自己:你想要什么样的行为?然后告诉孩子。
第二,用“是”来代替“不”。想象16个月的辛迪正在浴室玩水,水贱得到处都是,妈妈进来时第一反应是抓住辛迪并且说“停下来!”但也许可以尝试问自己“为什么不?”妈妈看到辛迪眼中的开心和兴奋。
衣服湿了可以换,地脏了可以邀请辛迪一起擦,也就是说,这次没有理由说“不”。洞察到孩子的需求,并且确认这个需求不会有危险问题后,就可以鼓励孩子去玩,忘掉“不”吧。
第三,尝试分散孩子注意力和转移其行为。当孩子正在做我们不想让他做的危险行为时,不用斥责他,而是直接用新的事物来吸引他的注意,让他自己放弃之前的行为。
第四,当我们必须说“不”时,也要使用和善而坚定的行动才有效。不要期待孩子能够理解并服从,而要用行动坚持到底。
在说“不能咬”的同时,可以轻轻用手罩住孩子的嘴,让他咬不到;在说“在超市不能大喊大叫”的同时,可以直接带孩子离开超市,等他停止尖叫之后再邀请他走进超市再试一次。
总之,对0-3岁孩子进行正面管教时,我们一定要洞察孩子的需求,用其他的方式来替代对孩子说“不”,并充分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才会让孩子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