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像我们这群天天在得到里升级认知、寻找高见的人,已经意识到了经验和直觉的局限,汲汲以求的是不断获取新知,破除思维定势。但在订阅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以后,我还是着实被震惊到了。
一、被需要,而不是我很有价值
所有的物品,它没有什么本身内在的价值,只有人对它的判断,人觉得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
以上主观价值论,当薛老师把客观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进行比较时,才恍然明白,原来我以前对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客观价值论,即所有世界上的物品,都有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本质的、客观的价值上下波动的一个现象。
客观价值论解释不了付出同样劳动和心血的物品,价格却千差万别。客观价值论也同样解释不了,为何一个人很努力,却仍然很平庸,这背后肯定不只是运气的原因。
我尝试用主观价值论去理解个人价值,我的价值不是由我多么努力,多么勤奋,多么多才多艺来衡量的。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市场——是否被社会其他人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需要。当你被需要时,你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的高低会由价格体现出来。
我们大部分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自己的需求当做是全社会的需求。即使你想自我增值,如果你不能跳出自己的局限,认识更大的世界,以及更真实的世界,那你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正被需要的。脱离了现实需求的自我增值,注定事倍功半。
二、不讲理,只讲数
有一句希腊文格言:行使你的权利,但应该以不伤害别人的权利为界。
听上去很合理,但是没有可操作性。世界上纠纷、冲突那么多,很多时候是因为各方都有各自的道理。事实上,双方都可以拿上面这句话为自己的利益辩解。譬如水泥厂可以拿这句话为自己的生产权做辩护,居民可以拿这句话替自己的健康权做辩护。
可见,讲理不过是各说各话。
科斯定律的智慧在于,它跳出了视角的局限,用一个持平的角度去看待冲突:不是一方伤害了另一方,而是看做双方对资源的争夺。譬如,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做是水泥厂和居民在争夺周边环境资源。科斯定律很难小篇幅说明白,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去体验科斯定律的视角,试着把双方争夺的资源先看做是1个人的,再看做是2个人的,然后看做是3个人的,体会这过程中自己观点的变化。
由科斯定律这个持平的角度出发,寻求双方妥协的平衡点,就是讲数。譬如餐厅是否应该禁烟,餐厅老板不会坐下来讨论应不应该,而是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烟雾缭绕的环境买单,我们知道有情调的西餐厅的顾客,不会愿意呆在有烟的环境里,但是播放重金属音乐的餐厅的消费者,就很可能需要配上抽烟这个权利,享受这个氛围。讨论该不该抽烟是讲理,看消费者钞票的投票是讲数。
”不讲理,只讲数“绝对是经济学在生活中运用的智慧,我们之所以想不到,是因为情感偏见让我们从一开始就钻入了牛角尖。讲理是徒劳的,讲数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三、现代人都应该懂点“赛道设计”
分工协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中处处享受着分工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人的视野也容易被所在的专业所局限。即使在一个领域内做出很大成就的专家,对常见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就可能特别幼稚。就像一匹在比赛中屡屡获胜的骏马,对赛道的设计却一无所知。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每个人都已置身于大规模的精细化社会协作之中,因此,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是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经济学研究的是陌生人的互动规律,用经济学的眼光重新打量世界,才能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明白人。
结语:
以上算是补完第一季课程的复盘,没有逐一罗列知识点,只写了一些经济学这门课给我的启发。薛老师说,经济学不难理解,难在一刻不忘的运用。只有反复用经济学的思路去思考现实,你才能像走路、游泳、骑单车一样真正掌握它。
而为了追赶进度(此外,老师写的特别棒,有点停不下来的感觉),我一个星期看完了一季的内容,也就是原本三个月的内容我只看了一个星期。难免消化不良,很多老师留的问题都没有写留言,脑子里过的次数不够,所以学习效果也打了折扣,这是我后续需要改善的地方。